缩略图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研究

作者

李文杰

身份证:370686198710300028

摘要:高层建筑因其结构复杂、层数众多和高度集聚等特点,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地震作用对结构体系稳定性和整体安全性具有显著影响,如何优化抗震设计,提升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韧性与抵抗能力,是当前结构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围绕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推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在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方面实现协同提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优化

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结构体系布置不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类型直接影响其整体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部分项目在追求建筑造型美观或功能布局灵活的同时,忽视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与均匀性,导致力学传递路径复杂、受力不明确,降低了结构整体刚度与稳定性。建筑平面布局过于复杂或纵横不对称,容易引发扭转效应,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结构构件布置不均匀,柱网密度变化大,承重构件刚度差异显著,也会影响地震力的合理分配,增加结构破坏风险。部分设计中竖向不规则、错层结构的存在,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性能变差,破坏形式不可控,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抗震能力。

(二)构件设计忽略延性控制要求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延性是保证结构在强震中保持整体稳定、避免脆性破坏的重要性能指标。然而部分工程项目在结构构件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延性要求,构件截面配筋不合理,钢筋锚固长度不足,导致塑性铰区形成能力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核心区箍筋间距过大,不能有效约束混凝土,降低了节点耗能能力。在钢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节点连接细节处理不当,连接构造不合理,削弱了整体延性体系的构建能力。

(三)基础设计与地震作用脱节

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地震惯性力,通过结构系统最终传递至基础,若基础设计未能与上部结构抗震设计形成协同机制,整体结构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工程在基础设计阶段未能进行地震地质勘察,忽视场地土层的动力特性,导致基础类型与地基承载特性不匹配。采用刚性基础而无弹性缓冲设计,容易因地震波传播导致基础破坏或结构整体失稳。在桩基础设计中,桩长、桩径与布置间距不合理,不能有效消减地震能量传递,增加结构震害风险。基础与地基土体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隔震缓冲层,基础刚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上下结构体系不协调,形成刚性突变部位,引发剪切失稳或局部滑移等破坏模式,降低结构整体抗震安全水平。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优化路径与技术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布局

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需从整体结构体系入手,建立合理的力学构造体系。应优先采用规则性良好、刚度分布均匀的结构体系,减少偏心布置与结构不连续性设计,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实现均匀受力。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具有良好的抗侧刚度和变形协调能力,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建筑平面与立面设计应统一规划,避免出现过大错层、悬挑构件和中部空洞等结构薄弱部位。建筑高度与结构层数应匹配结构承载能力,避免超限设计对抗震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合理设置结构伸缩缝与沉降缝,使结构单元之间具备足够的独立性与协同性,防止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整体扭转。

(二)加强结构构件延性与耗能设计

延性与耗能能力是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优化构件设计可有效增强结构抵抗强震的能力。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中,应合理控制梁柱配筋比,确保梁端优先进入塑性状态,形成延性破坏模式,避免柱的剪切破坏。在构件节点区设置密集箍筋,提升抗剪承载力与能量耗散能力,提高节点区塑性变形水平。在钢结构设计中,应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保证连接部位具有足够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设置屈服耗能器或屈服连接构件等能量消耗部件,在地震中通过材料屈服吸收地震能量,减轻主结构受力负担。框架、剪力墙与支撑体系应形成完整的受力协作机制,实现多路径荷载传递,提升结构鲁棒性与多重抗震能力。

(三)推动基础与地基协同抗震设计机制

基础结构是高层建筑抗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上部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特性。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场地地震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估,明确土层特性、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震区划等级等参数,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建筑高度、荷载特征与地震风险等级合理选择桩基础、筏板基础或箱型基础等基础形式。对于软弱地基,应采用换填处理、夯实压密或加固注浆等手段提升地基承载力,确保基础受力均匀、沉降可控。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抗震隔震技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垫层,延长结构振动周期,降低地震能量输入。在桩基设计中,合理确定桩长与布置方式,利用群桩效应分散地震冲击力,增强桩基整体稳定性。

(四)应用抗震新技术与先进材料提升结构性能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应用新型抗震技术与先进建筑材料可显著提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适应性与安全性。在结构系统设计中引入消能减震装置,如黏滞阻尼器、金属屈服器、摩擦摆支座等装置,利用其耗能特性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动响应。布设于关键节点或连接部位的消能器件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减轻主结构构件受力,提高整体抗震能力。在材料选用方面,推广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与高韧性钢结构材料等新型材料,提升结构构件承载力、耐久性与延性水平。应用智能材料如自愈合混凝土与形状记忆合金等,可增强结构在微破坏后的自恢复能力,提升抗震后的功能保持性。结合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分析技术,对不同抗震措施进行动态模拟与性能评估,实现设计优化与功能验证。

三、结束语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技术任务,涉及建筑布局、构件设计、基础协同与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应通过结构体系优化、延性控制强化、基础设计协同与技术手段融合等措施,构建稳定、高效、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结构体系。将结构安全性、功能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有机结合,是实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目标的重要路径。通过不断优化与技术更新,推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结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永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路径研究[J].建筑结构,2023,43(02):56-60.

[2]张志强.抗震性能导向下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策略[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3,39(03):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