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人行道路面破损机理分析与预防性维护技术优化研究
刘科
渝中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
摘要:市政人行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结构长期承受复杂的荷载、环境与人为干扰,极易产生裂缝、沉陷与松散等破损现象,影响使用安全与城市形象。本文在梳理人行道路面常见破损类型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其成因机理,并从材料选用、结构设计与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预防性维护的优化策略,力求实现人行道维护管理的规范化与低成本化,提升道路系统运行质量与寿命周期效益。
关键词:路面破损;人行道;预防性维护
一、人行道路面破损的成因机理分析
(一)荷载叠加与结构疲劳导致表层剥落
人行道路面虽然不承受机动车反复碾压,但长期荷载作用依然会引发路面结构的疲劳损伤。路面结构层与基础层之间存在的结合不紧密问题,是导致表层材料局部脱落的关键因素。高频率重复的人行通行与非机动车停放,在某些区域形成荷载集中区,结构内部应力长期无法释放,最终出现沥青或砖块表层剥落的现象。加之雨水渗透与路基微沉降共同作用,原本因施工偏差形成的空鼓区域会迅速扩展,造成材料失稳。荷载与疲劳因素的耦合作用,使破损不仅表现在路面表层,也向基层发展,导致深层结构破坏加剧,进而影响整段人行道的功能性能。
(二)雨水侵蚀与排水不畅引发结构沉陷
人行道设计中存在排水坡度不足、雨水口布设不合理或路缘石阻水等问题,导致大量雨水积聚于路面甚至渗入基层,对路基结构产生长期影响。雨水在积聚过程中渗透至面层与基层之间,破坏其粘结稳定性,造成基层含水率升高。在行人或非机动车荷载作用下,含水基层土体容易发生侧向流动,引发局部塌陷与下沉现象。长期反复过程下,沉陷区域逐步扩大,产生明显纵向裂缝或台阶错位。若未及时进行处理,沉陷区还会成为新的积水点,形成恶性循环,加快破损范围扩展,最终导致路面整体功能退化与通行舒适性下降。
(三)环境老化与材料退化降低路面韧性
长期暴露于阳光、高温、冰冻与污染环境中,人行道路面材料中的结合剂逐步老化,失去应有的粘结力与柔韧性,致使面层抗裂能力明显下降。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紫外线辐射与雨水冲刷反复交替,对沥青或混凝土面层表面产生持续性侵蚀;而在北方寒冷区域,冻融循环造成材料体积反复膨胀与收缩,促使微裂纹发展并形成贯穿裂缝。面层裂缝一旦形成,便成为水分与杂质侵入基层的通道,进一步降低结构整体性。材料老化带来的性能退化,不仅使得路面脆性增强、延性减弱,也使得原有维护方式难以奏效,破损频次与修复难度不断提升。
二、预防性维护技术在市政人行道中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结构适应性的面层材料优化配置策略
市政人行道面层材料的选择与配置,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其对气候环境、荷载频率与施工便捷性的适应能力。优化配置策略需考虑材料的抗渗性、抗压强度与表面摩擦系数,通过对天然石材、透水砖、沥青混凝土与装配式结构板等材料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匹配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在高通行密度区域,应选用高强度且耐候性强的面层材料,并配套柔性基层材料缓解应力集中;在人行广场或绿道区域,则宜选用生态型透水材料,兼顾排水性能与景观协调性。针对特殊区域如树池周边、坡道或无障碍通道,应使用抗变形能力强、施工缝处理完善的构造型材料。优化配置不仅体现在材料本身性能提升,更需落实至结构层间的界面处理工艺上,通过粘结剂选择与基底处理强化面层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面层初始破损的风险。
(二)基于排水路径优化的雨水径流控制系统构建
雨水径流管理能力是影响人行道破损频率的重要因素,优化排水路径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面层导水与地下排水协同体系。系统构建过程中需从路面坡度设计入手,确保横向与纵向排水通畅无阻,通过增设微型排水沟、浅凹式绿带与透水基层结构,引导表面径流迅速排离行走区域。对已有的雨水口布设应重新评估其服务半径与分布密度,杜绝积水死角与溢流点的出现。同时,透水结构的使用应基于本地年均降雨量与渗透速率测算,合理控制透水孔径与结构深度,避免因渗透能力不足而造成下渗饱和导致地基软化。排水路径优化还需联动城市地下管网设计,确保雨水汇入市政管道系统的时间与总量可控,提升排水整体响应速度。通过表层排水、结构排水与地下收集三位一体的优化系统,实现对雨水影响的快速消减,有效预防沉陷、鼓胀与表层松散等典型水损性破坏。
(三)基于智能监测的动态损伤预警与维护触发机制
现代预防性维护的核心在于通过提前预判与智能监控实现主动干预,构建完整的动态损伤预警机制对人行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布设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监测路面变形、荷载响应与湿度变化等关键指标,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结构病害。结合图像识别与无人巡查技术,可实现对裂缝发展、积水点形成与人流压力变化的实时识别,并同步上传至智慧管理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平台算法模型根据监测数据判断病害等级,自动触发维护预案并推送至运维部门,实现从发现到响应的闭环管理。维护响应不仅包括传统物理修复手段,还可根据病害程度采用表面养护、裂缝封闭、基层灌浆等方式实施分级处置。智能化系统的引入实现了由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既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也显著降低了后期集中修复成本与社会干扰程度。
(四)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市政人行道运维管理模式再构建
传统市政人行道养护以问题导向为主,常因缺乏系统性规划与前期数据积累,导致维护投入高、效果差、响应滞后等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运维管理模式,强调在项目全周期内对人行道结构性能与功能状态的动态把控,从设计源头构建完整的运行策略。管理模式需从规划阶段即纳入维护频率、材料老化周期与施工质量追踪等核心参数,制定分阶段管控指标与评估机制。运营阶段通过数字化档案记录每次维护行为、检测结果与损伤变化,形成完整的技术档案,为后续维护方式与维修时机提供科学依据。在资金安排方面,应建立专项维护预算池,依据道路等级与使用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资金使用最优化。同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将维护效果纳入城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管理部门的主动性与维护质量意识。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仅优化了运维体系结构,也促使市政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
结束语:人行道作为市政道路系统的重要载体,其破损机理与维护技术的研究对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与居民通行体验具有现实价值。通过深入剖析结构疲劳、雨水侵蚀与材料老化等致损机制,并结合结构优化、排水控制、智能预警与生命周期管理等路径的系统融合,可有效实现人行道路面预防性维护的全流程闭环控制。未来市政基础设施养护应继续深化技术集成,推动维护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杰.城市道路人行道结构性能退化与维护管理研究[J].城市道路桥梁与防洪,2023,43(02):89-95.
[2]罗思雨,徐宏宇.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人行道系统化维护优化研究[J].市政技术,2023,41(05):52-58.
[3]赵晨曦,刘建东.城市人行道路面早期损坏机理与预防性治理技术[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3,39(03):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