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的一致性

作者

陈静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大留镇镇大留镇中心校 065800

摘要:教育是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核心路径。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致力于培养学生那些对其终身发展及适应社会变迁至关重要的品质与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得以贯彻,即将教学活动、学习进程与评价体系三者紧密融合,以形成一个完整且连贯的教学循环。此外,素质教育框架内,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达成此目标,需将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深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中,进而显著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能与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前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旨在与“内容要求”相呼应,着重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并对评价与考试命题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在此大背景下,教师群体被赋予了明确的使命,即需通过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将教学评价的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以期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尚显浅显,未能充分揭示并把握核心素养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因此,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深入探究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并系统剖析核心素养的精髓所在,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一举措对于推动教学评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评的含义

“教”涵盖了教学理念、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起点、内容规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需明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目标,并致力于其达成。“学”则涉及学习理念、目标定位、学习内容、认知障碍、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方式、行为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虽为主体,但学习活动均由教师统筹安排。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和成绩,其实是对于每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业需求的明确表达。而“评估”这一环节涵盖了评估的目的、主题、关键、标准、结果、方法和工具等多个层面。这些评估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需求,并且会和教科书的内容、教育流程以及教育目的一起,经过老师的细致规划。对行为的评估手段多种多样,涵盖了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观察、课中的询问、课后的实践、口述的考试、书写的考试、活动的汇报、课后的交流以及额外的任务等。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兼具定性与定量,且需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教、学、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三者之间应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传授所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复杂性在于,它并非单纯的教学或学习过程,而是教学、学习与评价这三个核心要素紧密相连、相互统一的综合体。若忽视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活动将失去其双向互动的本质,转而成为单向的知识灌输或学生孤立的知识探索,导致课堂失去活力,变得沉闷无趣。“教-学-评的不协调”会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断裂,这会大大妨碍数学的有序推进,从而对教育成果造成负面的冲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教-学-评的一致性”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他们充满好奇心,这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易于失控,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确保“教-学-评一致性”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计划应当被视为一种灵活的指南,而非僵化的脚本。鉴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完全依赖既定计划往往难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可能与预设情况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若继续按原计划进行教学,可能会破坏“教-学-评”的协同性,影响教学质量。

为了维护“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需敏锐捕捉课堂上的动态变化,并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应用。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困难,教师应迅速调整教学重心,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这种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的做法,有助于保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采用,旨在同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及思维能力。通过积极的互动与实践环节,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核心方法,实现抽象概念向具体实践的转化,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此教学模式尤为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旨在营造一种积极、和谐且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教师需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层次及学习潜能,据此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直观示范与生动阐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清晰理解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及其面积计算的策略。同时,广泛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具、图像资料及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其通过观察与实践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学生亦需展现高度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思考精神,可借助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模式,与同伴携手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奥秘。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每组需设计并制作一个多边形模型,并自行计算其面积。这一实践过程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乐趣,还能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下,评价环节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既要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细致观察其学习态度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以确保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工具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则主导着学习过程。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推动下,教学活动逐渐转变为更加双向互动的模式,这种转变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多媒体工具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有力的辅助,还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他们完成作业任务。此外,多媒体平台所呈现的内容丰富多样,能够灵活地将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多媒体设备还能即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及时的反馈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比如,当我们使用多媒体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学生回答正确,系统就会立刻呈现出相关的动态结果,同时还会附带一些鼓舞人心的评价,比如“你回答得太准了!”这种反馈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尊,从而推动数学课程教学成效的全方位提高。

(四)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我们需强调,单一的传统测试评价手段已难以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评估的需求。传统考试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与应试技巧的考察,而多元评价体系则致力于通过多元化途径,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小组合作、学科竞赛等多种评估手段,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此举旨在更为深入、全面地洞察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掌握情况及综合能力展现,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多元评价体系在凸显数学学科特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及抽象概念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与情境评估,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的成长与提升,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数学学科的本质要求,有效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数学概念。

(五)深化教、学、评的紧密联系

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深度融合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间需保持紧密的互动与协同,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以达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效果。在此体系架构下,评价环节往往成为最易被忽视的一环,因课堂时间多被教学活动占据,从而可能对“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实现构成不利影响。鉴于此,教师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过程性评价方法。

以小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常出现小数点位置错误的问题。为有效解决此教学难题,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转而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错误原因,并指导其从计数单位等核心知识点出发,深入理解并阐述小数加减法的相关原理。此举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还在巩固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过程性评价的积极作用,确保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的高度一致性。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一致性所承载的重要角色,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的潜在优势与功能。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反馈,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规划,确保教学评估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并采取恰当措施将两者有机融合,以此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局限性。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其教学技能与专业素养,推动其教学能力的不断精进。而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它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强化其学习自信心,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分析[J].读写算,2024,(09):158-160.

[2]李勤莉.立足“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小学数学整体课堂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2024,(05):87-89.

[3]王纯鸿.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作业改编策略——以“小数加减法”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2):21-24.

[4]马张青.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策略分析[J].智力,2024,(06):44-47.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课题编号:202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