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然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校 40114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浪及全球各行各业,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信息意识尤为重要。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信息感知的敏捷度、价值判断力以及行为自觉性的综合能力【1】。其中,感知敏捷度、价值判断力及行为自觉性是构成信息意识的三大要素。行为自觉性是基础,敏感度是前提,价值判断力是内容。

一、中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中学生对信息感知敏捷度、价值判断力与行为自觉性,都决定着其课程学习、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一)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人每天都生活在信息世界里,世界包括身外世界与身内世界两大方面。人的信息来源是基于对世界的感知开始的。何为信息?“信息”是 “information”的译文,日文为“情报”,香港与台湾为“资讯”,古时称“消息”。这一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信息传输》(英.1928. 哈特莱)书中,我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2】。信息是组成世界的元素,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中学生对通过获得、识别身外与身内世界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从而认识这个世界。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学生获得相关认知世界最基本的信息后,会从深度、广度和核心意义上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从而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己言行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转变是中学生青春期发展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价值观初步形成及社会化需求提升。由于对世界的认知扩大,就会提高对自己个体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思想意识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变,综合素养包括学生个体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发展整体。主要强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个性化融合。

二、中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快速地从农耕时代进入蒸汽时代,又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再由信息时代进入现代的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变化的

时代让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了滞怠,主要是对学生信息意识的教育上。

(一)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我们时常看到各学科教师都在拼命地加班加点地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让学生背课文、背公式、背定义与刷题等等,大家都在“卷“知识,但最终学业检测却不满意。根本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二)部分教师不知学生信息意识为何物

我们教师平时都比较忙,没有过多时间与精力关注学生信息意识的问题,只知道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去引导学生。其实,学科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就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的信息意识培养,只是没有过多关注。因学科的概念、公式、定义与符号等就是一个学科最基本的信息。

(三)了解信息意识但不愿意去落实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部分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后,了解了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了解信息意识为何物,不愿去落实,更不消说与学科知识融合了。这类教师最大特征就是不愿意去实践,根本原因还是教师对信息意识认知不够深入。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信息意识

对于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可从加强学科概念教学、加强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加强学生对信息识辩能力三大方面进行实践。

(一)加强学科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3】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最后以词或词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概念能使人类突破感官局限,实现对世界符号化的掌控。既能理解具体的事物,又能理解抽象的事物。

加强学生概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0到1的学步,蹒跚地步入学科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概念教学。

1.从语法角度分析概念

如初中数学中“有理数”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的:整数与分数统称有理数。【4】

本概念中“统称”是动词,作为本句的谓语;前面“整数与分数”是句子的主语,“有理数”是句子的宾语。合起来就是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具体包含正、负整数与正、负分数,加上0。这样一分析就明确了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具体由什么组成了。

这样引导学生,即采用了跨学科思维,把语文和英语中的语法知识用在数学上,这种把语法教学除时常在语文与英语语言学科使用外,其实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每一门学科都在题干上增加了阅读量的考查。据实证,一地方数学中考试题,一填空题干的文字高达到489个。

2.学科符号“翻译”概念

如初中物理中“反射定律”概念。教材的定义: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5】

“翻译”成物理现象,如图示:

所用学科知识:语文理解文字符号,数学表达几何空间,物理呈现自然现象。

3.抓住关键词(字)于概念中

如初中物理中“密度”概念。教材定义是:把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叫作密度。【6】物体密度主要用于量化物质在单位体积内质量分布特性。

概念中关键词是“质量”、“体积”和“比”。

翻译成公式就是:密度=物体质量/物体体积,换成物理符号: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通常是克或千克),V表示体积(单位通常是立方分米或立方米)。数学表达式:ρ=m/V。

分析为:物体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例,物体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例。

(二)加强信息获取力

主要加强学生对世界信息的获取,对于中学生而言,涉及真实世界信息,包括具体世界与抽象世界,具体世界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如窗外景物与家什。而抽象世界是指看不见也摸不着,如学科知识等精神与思想。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情境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真实情境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在情境中呈现,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空洞。如英语单词教学,把单词表义情境化。数学教学,把抽象的概念融入真实生活场境中等。

2.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抽象的知识可结合实验进行具体教学。如物理中物质不同,浮力也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糖与食盐做悬浮液体实验,固定悬浮体、容器、温度等只变换不同的悬浮液体类型,这样学生就会在实验中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不同,浮力不一样”的物理现象与结论。

3.加强主动获得信息的意识

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信息是学生学习得以有效提升的关键。毕竟个人信息意识的形成唯亲身不可取也。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奖励方式进行。如达到某一目标,可奖励一个棒棒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4.激发好奇心,进行兴趣教学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何为兴趣?兴趣又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7]其本质表现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认知情感。

心理状态在兴趣个体中力求对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指向,包含选择性态度与积极的情绪反应。区别在于短暂喜好,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特征。

认知情感是以认知为需求基础,不了解则无兴趣。

随着认知的深入而强化自己的情感投入。形成认知---情感投入---兴趣浓厚。而好奇心是人类面对新奇事物时产生的探索欲和求知心理倾向, 是本能的想知道。与兴趣相比,好奇心是短暂的,是兴趣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好奇心是认知的“点火器”,兴趣则是持续燃烧的“引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认知上的信息的火点,点燃后,让学生对信息的持续的“火”。

现代心理学发现:人的好奇心是由大脑中海马体识别知识缺口---触发前扣带皮层产生探索冲动---多巴胺分泌增强记忆巩固。通过CT扫描成像发现:好奇心状态下,记忆相关脑区活动度提升300%。

如何分析学生的好奇心?

(1)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

科学研究发现:人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也在发生变化。

0-6岁,感官驱动

7-12岁,因果逻辑

13-25岁,社会定向探索(如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等)

26-60岁,领域专业化

60岁+,经验整合

对于13岁左右的中学生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身份认同与班集体中地位等。

(2)通过提问观察学生好奇心所在

问题是什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矛盾源于事物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善于利用矛盾,具体要以学生在学科情境中或创设情境中或德育管理中矛盾等方面的内容。

(三) 加强学生对信息意识的识辩力

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但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信息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缺失、信息过时、信息误导、信息泛滥,信息不健康等,从而造成大量的信息污染,信息污染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学生对信息的识辩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

家国情怀是一个对家、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担当,既包含国家同构伦理自觉,也蕴含心怀天下的使命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是学生信息意识中方向性问题,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也是融入骨子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2.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没有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俗称“三观”,“三观”不正,何来正确的识别信息能力。价值观是学生判断信息是非、轻重、取舍的标准,如金钱至上/不劳而获;人生观是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及生存价值的根本态度;世界观是对世界本源、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其中,世界观是根基,人生观是方向,价值观是存在。

3.对信息谨慎态度的引导

信息具有很强的伪装性,时常披着合法的外衣。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持有认真、谨慎的态度:第一是要认真分析信息来源‌,查验发布者资质、证据链及多方信源交叉验证,关键一点是否是官网(代表政府或学术单位或主流媒体);第二是要警惕标题夸大、情感煽动、紧急诱导(如“限时点击领取”)类信息,别贪小便宜,别幻想天上凭空掉馅饼;第三是要有法律意识,别去传播虚假的、违法的等信息,第四是要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信息意识_百度百科 (baidu.com)

[2] 信息(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baidu.com)

[3] 概念(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baidu.com)

[4] 数学[M].七年级(上).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5

[5] 郭玉英.物理[M].八年级(上).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8

[6] 郭玉英.物理[M].八年级(下).202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7] 兴趣(汉语词语)_百度百科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