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上风电恒电位仪湿度智能调控系统研发

作者

常利勇

上海赟申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201601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从 2010 年的 10GW 增至 2024 年的 110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0.3%,中国作为最大市场占比超 45%。然而,海上风电设备的运维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 35%~40%,其中恒电位仪故障占比达 27%,主要诱因是高湿环境导致的电气失效。某海上风电场运维数据显示,在台风季(湿度≥90%)控制柜故障率较干燥季节升高 3.2 倍,单次故障修复耗时平均 8.5 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超 12 万元 / 台。

阴极保护系统作为防止风电基础钢结构腐蚀的核心装置,其控制柜需在盐雾浓度 20~50mg/m³、相对湿度 60%~100% 的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传统湿度控制方式因响应滞后(典型滞后时间 15~30 分钟)和控制精度不足(±10% RH),难以满足 IEC 60721-3-3 标准中对海洋环境电气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平均无故障时间≥10,000 小时)。因此,研发具有高湿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智能调控系统,对提升海上风电设备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1.2研究目标与核心技术

本研究旨在突破三项核心技术,即构建湿度、温度、盐雾浓度多参数耦合模型以实现环境状态精准预判(预测误差≤5%),开发烘干加热与换气动态联动算法使除湿能耗降低40%以上且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建立“环境预评估-分级除湿-安全上电”闭环控制机制将高湿环境上电故障率降至0.1‰以下,最终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调控系统,通过中国船级社海洋环境设备认证,满足海上风电场25年使用寿命要求。

二、海上风电恒电位仪高湿环境适应性分析

2.1海洋环境对控制柜的侵蚀机理

2.1.1湿度耦合盐雾的电化学腐蚀

海洋大气中氯离子通过扩散作用渗透至控制柜内部,在金属表面形成电化学反应池:阳极发生 Fe→Fe²⁺+2e⁻的氧化反应,阴极发生 O₂+2H₂O+4e⁻→4OH⁻的还原反应。当相对湿度超过 85% 时,金属表面水膜厚度≥10μm,使腐蚀电流密度从 0.5μA/cm² 增至 5μA/cm²(依据 ASTM B117 盐雾测试数据)。铜质接线端子在该环境下的腐蚀速率可达 0.02mm / 年,导致接触电阻每半年增加 10mΩ,严重时引发信号传输中断。

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经过 1000 小时盐雾试验后,未防护的铜端子表面出现直径 5~10μm 的腐蚀坑,而镀镍处理的端子腐蚀坑深度仅为 1~2μm。这表明材料防护虽能缓解腐蚀,但无法完全消除高湿度环境的影响。

2.1.2凝露引发的绝缘失效风险

基于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海上昼夜温差 15℃时,控制柜内部露点温度波动范围为 10~30℃。当柜体材料(冷轧钢板,导热系数 45W/(m·K))内外壁温差≥8℃时,内壁会产生凝露(水膜厚度 5~20μm)。实验表明,PCB 板表面凝露可使相邻焊点间绝缘电阻从 500MΩ 骤降至 0.5MΩ(依据 GB/T 4797.5-2017 测试标准),当绝缘电阻低于 1MΩ 时,将触发接地故障保护装置动作,导致阴极保护系统停运。

对某风电场故障控制柜的拆解分析显示,83% 的绝缘故障集中在继电器触点和端子排区域,这些部位因结构复杂易形成气流死角,凝露停留时间比其他区域长 2~3 倍。

2.2现有控制技术的局限性

进一步分析显示,传统系统的控制延迟主要源于:①传感器采样频率低(1 次 / 分钟);②控制算法未考虑热惯性(加热系统时间常数≥10 分钟);③未建立环境参数与设备状态的映射关系。通过对 10 种主流控制柜的测试,发现其湿度控制的平均超调量达 15%,恢复时间超过 25 分钟,远不能满足快速响应需求。

三、基于烘干加热 - 换气联动的预热除湿控制策略

3.1多传感器融合的环境监测架构

3.1.1三维参数实时采集系统

传感器布局采用 “三角验证法”:当任意两点湿度偏差>5% 时,启动冗余校验程序,剔除异常数据(基于 3σ 准则)。数据通过隔离型 RS485 总线传输,通信周期 100ms,确保实时性与抗干扰性(共模抑制比≥120dB)。

选型对比实验表明,SHT35 在 90%~100% RH 高湿区间的测量误差(±1.5% RH)显著优于传统 SHT11(±3% RH),尤其在凝露状态下稳定性提升 40%。

o柜体顶部中央部署 SHT35 温湿度传感器(I²C 接口,采样率 10Hz),监测整体环境;

o底部角落安装 3 个 AM2320 传感器(防凝露设计),捕捉局部低温高湿区域;

o侧壁嵌入 DPT100 露点变送器(精度 ±0.2℃),同步输出温度(-40~85℃)与露点值;

o进气口设置 MQ-138 气体传感器阵列,检测 Cl⁻(0.01~1mg/m³)、SO₂等腐蚀性气体浓度。

3.1.2动态阈值自适应算法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三维决策矩阵输入量为:

输出量为加热功率 P(0~1000W)和换气扇转速 V(0~2000rpm),控制规则示例:  IF e≥20% AND ΔTd≤2℃ AND C≥0.5mg/m³

THEN P=800W AND V=1800rpm(强烘干+高速换气)

算法通过粒子群优化(PSO)动态更新隶属度函数参数,使控制误差收敛至 ±2% RH 以内(迭代次数≤50 次)。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的响应速度比 PID 控制快 3 倍,在湿度突变时超调量控制在 5% 以内。

o湿度偏差 e=H-H₀(H₀为目标湿度 70% RH)

o露点差 ΔTd=T-Td

o盐雾浓度 C(mg/m³)

3.2烘干加热与换气的协同控制逻辑

3.2.1分层式加热模块设计

热仿真分析(ANSYS Fluent)显示,该布局可使柜体内部温度场均匀性提升至 90%(温差≤5℃),较传统顶部单加热方案节能 28%。实际测试中,分层加热使各区域湿度偏差控制在 3% 以内,解决了传统加热的局部过热问题。

主加热单元:2 条 800mm 长镍铬合金加热带(Cr20Ni80,耐温 600℃),分别贴附于左右侧板,采用 PWM 控制(占空比 0~100%),功率密度可从 1W/cm² 线性调节至 3W/cm²;

辅助加热单元:在继电器模组上方安装 2 个 50W PTC 加热器(居里点 120℃),通过微通道铝制散热片形成局部热屏障,使元件表面温度始终高于露点 3℃以上。

3.2.2智能换气策略优化

开发 “海流预测 - 压差反馈” 双环控制:

换气口采用迷宫式结构设计,内置 3 层防护:①不锈钢滤网(孔径 0.5mm)拦截盐雾颗粒;②蒙脱石干燥剂层(吸湿量≥20g/100g);③单向硅胶瓣膜(开启压力 5Pa)防止倒灌。实验数据表明,该设计可使盐雾侵入量降低 92%,干燥剂更换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

外环:通过 SCADA 系统获取未来 1 小时海流预报(风速 0~20m/s),建立换气频率基准值 f₀=0.1×v(v 为风速);

内环:基于进气口与出气口的 MPX5700 压差传感器(±1kPa),实时修正频率 f=f₀+0.5×ΔP(ΔP 为实测压差)。

四、电路安全启动机制与自动上电逻辑设计

4.1上电前的环境安全预评估

建立 “5-3-2” 安全矩阵,所有条件需持续满足 3 分钟(防瞬时干扰),任一不达标则触发 “否决 - 重试” 机制,间隔 5 分钟重新评估。通过对 100 组故障数据的分析,该矩阵可覆盖 99.2% 的潜在风险点。

5 项环境指标:湿度≤75%、露点差≥5℃、盐雾浓度≤0.3mg/m³、温度≤40℃、气压波动≤5kPa;

3 项设备参数:绝缘电阻≥500MΩ(摇表测试)、电容漏电流≤10μA、继电器触点电阻≤50mΩ;

2 项历史记录:近 24 小时无凝露报警、除湿系统自检正常。

4.2渐进式预上电流程

采用 STM32H743 微控制器实现时序控制:

实测数据显示,该流程使上电失败率从传统方式的 2.3% 降至 0.02%,平均启动时间控制在 22 分钟以内。

0~5min:仅接通 3.3V 传感器回路,执行 “干燥度诊断”,通过阻抗谱分析(100Hz~1MHz)评估 PCB 板表面水膜状态;

5~15min:启动 “靶向除湿”,对湿度超标的继电器腔室(独立风道)定向加热,功率按 PID 算法调节:P=Kp×e+Ki∫e dt+Kd×de/dt(Kp=20,Ki=0.5,Kd=10);

15~20min:执行 “耐压测试”,施加 1.5 倍额定电压(380V×1.5=570V)持续 1 分钟,监测漏电流<5mA;

20min 后:分 3 路延时上电(主回路 500ms、控制回路 1000ms、通信回路 1500ms),每步均通过 DS2438 电量监测芯片验证电压稳定性。

4.3上电后动态防护与故障容错

4.3.1运行态湿度补偿模型

建立 “负荷 - 湿度” 协同方程:当恒电位仪输出电流 I>15A 时,自动切换至 “强换气模式”,此时湿度阈值临时下调至 65%,换气优先级提升 30%。通过红外热像仪(FLIR C2)监测发现,该措施可使 IGBT 模块工作温度降低 8℃,避免热失控。

对不同负荷下的湿度变化曲线分析表明,负荷每增加 5A,柜内湿度上升速率提高约 0.8% RH / 分钟,因此动态调整阈值可有效抵消负荷带来的湿度波动。

4.3.2三重冗余保护机制

典型故障处理流程:当检测到湿度骤升>10%/min(疑似柜门未关),立即切断主电路,启动应急加热(最大功率)并发出声光报警,同时推送短信至运维人员。实际测试中,该机制的故障响应时间<200ms,可有效防止事故扩大。

硬件:采用 2 路独立电源(220VAC/24VDC),互为热备份(切换时间<10ms);

软件:植入 “看门狗” 定时器(喂狗周期 100ms),程序跑飞时自动复位;

通信:采用 Modbus TCP/IP 与 LoRa 双链路,确保故障信息(含时间戳、参数快照)可靠上传至运维平台。

五、系统实现与实验验证

5.1硬件平台与软件开发

5.1.1核心硬件配置

硬件选型经过 3 轮对比测试,在高低温箱(-40~70℃)中连续运行 500 小时,研华控制器的故障率仅为其他品牌的 1/5,尤其在抗振动性能(10~2000Hz)上表现优异。

5.1.2软件架构

基于 FreeRTOS 实时操作系统,任务调度优先级:

人机界面采用 LabVIEW 开发,实时显示湿度曲线、设备状态及故障代码,支持远程参数配置(通过 4G DTU 模块)。软件经过 1000 小时稳定性测试,无死机或数据丢失现象,通信中断自动重连时间<3 秒。

最高级:安全联锁(1ms 周期)

次级:传感器采集(10ms)

常规级:算法运算(100ms)

最低级:数据上传(1s)

5.2模拟海洋环境测试

在青岛海洋环境腐蚀试验站的步入式盐雾箱(容积 10m³)中进行验证,测试条件:

温度:35℃±2℃(模拟夏季)、15℃±2℃(模拟春秋)

湿度:85%~98% RH(阶梯式变化)

盐雾浓度:5% NaCl 溶液,连续喷雾

5.2.1除湿效率测试

初始状态:湿度 95% RH,露点 33℃,启动系统后:

不同初始湿度下的除湿时间对比显示,系统在高湿度区间(>90% RH)的优势更明显,平均提速达 40% 以上。

5min 时湿度降至 88%(露点差提升至 4℃)

20min 时湿度降至 75%(达到上电条件)

45min 时稳定在 68% RH,较传统系统(65min)提速 31%

5.2.2能耗对比实验

连续 24 小时运行测试显示:

能耗分布分析表明,智能联动算法使加热模块的无效工作时间减少 62%,换气扇的启停次数降低至传统方式的 1/3。

本系统日均能耗 12.3kWh,传统系统 27.5kWh,节能 55.3%

强模式(>90% RH)占比仅 15%,传统系统达 40%

5.2.3安全启动验证

进行 1000 次循环上电测试,其中 800 次在高湿环境(85% RH)启动:

典型测试曲线如图 3 所示,系统在湿度波动时仍能保持稳定控制(超调量<5%),满足设计要求。

成功启动 998 次,2 次因传感器故障触发保护(属设计预期)

无任何绝缘故障或元件损坏,平均启动时间 22min

六、结论

提出“湿度-露点-盐雾”三维耦合控制方法,解决传统单参数控制滞后问题,使除湿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开发分层加热与智能换气联动系统,在能耗降低55%的同时,将盐雾侵入量控制在0.05mg/m³以下;建立渐进式安全上电机制,经1000次测试验证,高湿环境启动成功率达99.8%,满足海上风电高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剑彬,张建军,吴叙锐,等.海上风电散热器结构设计、腐蚀失效及防腐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01):81-87.DOI:10.15991/j.cnki.411100.2024.01.003.

[2]赵雄,岳晓晴,马璐,等.海上风电腐蚀防护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装备环境工程,2024,21(1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