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完善基层治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杨漾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总体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统一战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发展趋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举。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大的今天,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要求,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完善基层治理,从而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一、科学把握大统战工作格局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一)同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开展的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统一战线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所规定的统战工作的八项基本原则,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任务,提高基层治理,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不断强化政治功能,让基层各支部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堡垒。所以说,大统战工作格局与基层治理同样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
(二)同是在与人民群众交往中而形成的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核心在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其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展开。基层治理同样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直接面向群众,处理的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本质就是为了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所以说,大统战工作格局与基层治理都深深扎根于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互动中。二者都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通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夯实治理根基,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所要面对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大统战工作格局与基层治理都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大变局中发挥着凝聚共识、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基层治理则是国家应对大变局的前沿阵地。在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等过程中,基层治理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多重任务。因此,大统战工作格局与基层治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都承担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责任。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共同为国家应对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提供支撑。
二、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完善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认识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部分基层干部对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和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未能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统战治理”的倾向,将统战工作与基层治理割裂开来。同时,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要求、新挑战,一些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难以适应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基层治理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此外,社会公众对大统战工作格局参与基层治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治理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群众基础。
(二)参与力量相对薄弱,无法做到多方协作
目前,基层治理中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为主,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资源参与基层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一方面,部分统战成员对基层治理的参与意愿不强,认为自身缺乏参与渠道和平台,参与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基层治理部门对统战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未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力量难以形成合力。此外,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诉求不一致等问题,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职责不清的现象
(三)工作方法的载体创新性不足
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和载体仍然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部分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仍然依赖于会议传达、文件下发等方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不足。同时,在挖掘和利用统战资源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此外,基层治理与统战工作的融合方式不够新颖,未能形成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和活动,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四)常态化和个性化机制不健全
当前,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基层治理缺乏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个性化机制的缺失也是制约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基层治理需求存在差异,但目前的治理机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个性化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处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层治理问题时,未能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理措施,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此外,对不同统战群体的特点和优势认识不足,未能建立差异化的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完善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基层治理过程是大统战工作格局应用的“微”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的“具体问题”。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要坚持“五位一体”,即理、利、文、法、情。
(一)理:加强思想引领,让基层治理“聚”起来
采取集中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与红色革命教育相结合等方式,积极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季度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加知情明政通报会,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利:坚持多方参与,让基层治理“融”起来
依托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等统战团体组织,广泛吸纳基层党外人才加入统战体系;建立区—园区(街道)—社区(村、楼宇)三级统战工作网络及园区商会、行业商会、侨联分会等,并新设立区统战综合服务中心,协助基层统战、民主党派、各统战团体、联谊组织日常工作,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基层统战层次和体系。
(三)文:推动统战元素的融入,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充分利用现有社区活动室统战活动中心,打造书画室、文体活动室等交流活动平台,定期开设“同心大讲堂”,为社区居民普及法律、康养知识。
为畅通统战服务基层路径,工委(区委)统战部积极在民主党派开展“同心服务”活动,深入村、社区和企业车间开展送医疗教育、法律、文化、科普活动;在民族村建立民族一家亲宣传展示阵地;在非公经济领域设立民营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和园区商会,畅通民营企业诉求与政策服务;建立区互联网行业社团组织,打造“网络人士之家”;在海外统战方面建立侨联分会和侨之家等平台。
(四)法:完善工作机制,让基层治理“实”起来
各社区积极探索“党建+统战”的新路径,建立“共享+”工作机制,明确“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反映民意、团结群众”等四项社区统战工作主要任务,从社区工作实际出发,制定情况通报、走访慰问、学习交流等统战工作制度。
(五)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基层治理“新”起来
积极打造一批基层统战工作特色化品牌,通过“统战+公益”双建模式,引导统战成员参与社区治理,成为社区建设者。创新打造彩虹城掐丝同心工坊、红色读书室等特色鲜明的统战阵地,不断提升统战成员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使基层统战工作更具影响、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统战工作在社区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