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电网负荷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赵文博 刘明宇
沈阳工学院 113000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高精度负荷预测成为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关键技术。针对传统负荷预测模型对多源数据利用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电网负荷预测模型。通过整合气象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历史负荷数据及设备状态监测数据,构建特征级与决策级融合框架,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算法,实现负荷动态特征的深度挖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较单一数据源模型降低23.6%,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18.9%,验证了多源数据融合对提升预测精度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智能电网的精细化管理和能源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智能电网;负荷预测;多源数据融合;LSTM;XGBoost;模型验证
1 引言
电力负荷预测是智能电网实现供需平衡、降低运行成本的核心环节。随着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及柔性负荷的规模化接入,电网负荷呈现强随机性、时变性和多因素耦合特性。传统负荷预测方法依赖历史负荷数据,难以充分表征气象条件、用户行为模式及设备运行状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预测精度受限。近年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异构数据互补性挖掘,为负荷预测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在特征关联建模与动态权重分配方面的不足,仍制约预测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负荷预测模型,通过引入特征级融合策略增强输入特征的表征能力,结合决策级融合优化模型泛化性能。基于实际电网运行数据构建验证平台,系统分析多源数据对预测精度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模型的鲁棒性与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环境下的电网规划与调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设计
2.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研究选取某省级电网2020—2023年负荷数据作为基准数据集,同步采集气象监测站温湿度、风速及日照强度数据,用户侧智能电表采集的用电行为数据,以及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数据。针对数据异构性特点,设计多源数据清洗流程:对历史负荷数据采用滑动窗口法填充缺失值;气象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实现空间尺度匹配;设备状态数据利用小波变换去除高频噪声。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负荷与各外部因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温度与负荷的相关系数达0.78,而设备故障告警次数与负荷波动呈现显著滞后相关性。
2.2特征融合策略优化
在特征级融合阶段,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特征权重分配模型。将历史负荷序列、气象特征向量及设备状态指标输入双向LSTM网络,通过时间注意力层动态计算各时刻特征重要性,生成加权融合特征矩阵。决策级融合采用Stacking集成框架,以LSTM、XGBoost作为基模型,分别捕捉负荷时序依赖性与非线性关系,通过岭回归模型对基模型输出结果进行二次优化。实验表明,双阶段融合策略可使特征信息利用率提升37.2%,有效缓解单一模型过拟合问题。
3 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3.1LSTM-XGBoost混合架构
模型输入层接收融合后的多维特征向量,包括72小时历史负荷、未来24小时气象预报数据及设备健康指数。LSTM模块包含3层隐含层,每层128个神经元,采用tanh激活函数捕捉负荷长期趋势;XGBoost模块设置最大树深度为8,学习率为0.05,通过二阶导数优化树分裂策略。两模块输出经全连接层拼接后,输入Softmax层生成最终预测值。为避免梯度消失,网络训练采用Adam优化器,初始学习率设置为0.001,并引入早停机制防止过拟合。
3.2动态权重调整机制
针对负荷预测中节假日与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影响,设计基于模糊逻辑的权重动态调整算法。定义负荷波动率、气象异常指数及设备故障概率作为模糊输入变量,通过隶属度函数量化其风险等级,依据专家规则库实时调整LSTM与XGBoost的预测权重占比。仿真测试表明,在台风过境场景下,该机制可使预测误差降低14.3%,显著提升模型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
4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1实验设计与评价指标
实验采用5折交叉验证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以MAE、RMSE及拟合优度(R²)作为评价指标。对比模型包括单一LSTM模型、支持向量回归(SVR)及未融合多源数据的XGBoost基准模型。所有实验在PyTorch框架下实现,硬件平台配置为NVIDIA Tesla V100 GPU与64GB内存。
4.2性能对比与结果讨论
测试集结果显示,本文模型MAE为82.3 MW,较LSTM(107.6 MW)、SVR(121.4 MW)及基准XGBoost(98.7 MW)分别降低23.5%、32.2%和16.6%。R²值达到0.963,表明模型能够解释96.3%的负荷变异。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移除气象数据后MAE增加19.8 MW,移除设备状态数据导致峰值负荷预测误差上升27.4%,证明多源数据融合的必要性。此外,动态权重机制使模型在春节假期负荷突增场景下的预测误差标准差减少41.2%,凸显其对复杂工况的鲁棒性。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多源数据融合负荷预测模型,通过特征级与决策级融合策略,有效整合气象、用户行为及设备状态等多维度信息,显著提升预测精度与场景适应性。实验验证表明,模型能够准确捕捉负荷变化的非线性特征,为智能电网的实时调度与需求响应提供可靠决策支持。未来研究将探索联邦学习框架下的跨区域数据协同预测方法,以解决数据隐私与异构系统兼容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大德, 钟子涵, 资慧, 王炜, 周青云.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电力边缘系统任务调度方法[J]. 电气开关, 2025, 63 (01): 43-46.
[2]韩茂岳, 尹忠东, 付瑜, 汪泽州, 陈刚, 车江嵘.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电网线损研究[J].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24, 40 (07): 71-80.
[3]梁社潮, 詹一佳, 黄昭.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电力用户多维度信息化分类系统设计[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 (05): 288-291.
[4]张家诚. 基于BIRCH算法的多源数据融合存储技术研究[J]. 软件, 2023, 44 (11): 160-162+175.
[5]胡宇. 配电网中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应用[J]. 集成电路应用, 2023, 40 (10): 138-139.
[6]赵静, 余恒洁, 林聪, 何兆磊, 沈鑫, 杨铮宇. 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电网多源异构数据监测[J]. 信息技术, 2023, (09): 77-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