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智能化调度系统研究

作者

李周鑫 易攀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传统调度方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智能化调度系统成为提升运输效能的关键。研究智能化调度系统,能优化列车运行安排,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智能化调度系统概述

1.1 系统定义与内涵

智能化调度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中的核心系统之一,它是一个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技术成果,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列车运行、设备维护、人员调度等进行全面协调、优化和管理的复杂系统。其内涵涵盖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执行的全过程,包括对列车位置、速度、客流等各类数据的精确感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分析处理,进而生成合理的调度指令,以实现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动化工具,更是一个具备自主学习、自适应能力的智能体系,能够根据不同的运营场景和需求不断调整调度策略,从而提高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1.2 发展背景与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传统的人工调度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运营需求。一方面,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增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运营管理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乘客对于出行的便捷性、准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化调度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和应用智能化调度系统。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例如实现了列车的自动驾驶和自动调度,提高了列车的准点率和运行效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有待提高,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决策算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2. 智能化调度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化调度系统的架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通常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决策控制层和执行层等多个层次。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类与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数据,如列车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客流量、设备状态等。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传感器、监控设备等。数据传输层则要确保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准确、快速地传输到数据处理层,这需要依赖先进的通信技术,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决策控制层根据数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运用智能算法和决策模型制定出合理的调度方案。执行层负责将决策控制层的调度指令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如控制列车的加速、减速、停车等。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化调度系统架构。

2.2 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

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关键支撑。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环境下,需要传输大量的实时数据,包括列车运行数据、设备监控数据、乘客信息数据等。光纤通信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损耗、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骨干通信网络。它能够满足大量数据的高速传输需求,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稳定通信。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也在智能化调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用于列车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例如,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可以实现列车的高精度定位和实时控制。

2.3 智能算法与决策模型

智能算法与决策模型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处理复杂的轨道交通运输调度问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对调度方案进行优化。蚁群算法则借鉴蚂蚁觅食的原理,通过蚂蚁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作,找到最优的列车运行路径。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并生成相应的调度决策。决策模型则是在智能算法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运输的实际运营规则和约束条件,如列车的最小发车间隔、最大载客量、车站的停靠时间等,构建而成的数学模型。这些智能算法和决策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的运营场景和需求,快速、准确地生成最优的调度方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 智能化调度系统应用策略

3.1 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

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是智能化调度系统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和高效运营的重要手段。在实时监控方面,系统通过分布在列车、车站和轨道沿线的各类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设备的运行情况、客流的分布等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测。例如,列车上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列车的速度、加速度、制动系统状态等关键参数,车站的监控设备可以监测乘客的进出站流量、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一旦监测到的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或者出现异常情况,预警机制就会立即启动。预警机制会根据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预警方式,如向调度员发出警报、在车站和列车上发布警示信息等。

3.2 列车运行智能调度策略

列车运行智能调度策略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核心应用策略之一。它主要基于对列车运行数据、客流数据等多源数据的分析,以实现列车的高效、有序运行。首先,根据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动态调整列车的发车间隔。在高峰时段,增加列车的发车频率,以满足大量乘客的出行需求;在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发车间隔,以降低运营成本。其次,优化列车的停站时间。通过分析车站的上下客流量,合理确定列车在每个车站的停靠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停靠延误。在有多条线路交汇或者存在备用轨道的情况下,根据实时的运营情况,选择最优的列车运行路径,减少列车的运行时间和冲突。

3.3 系统优化与升级措施

为了确保智能化调度系统始终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需要不断进行系统优化与升级。在系统优化方面,首先要对系统的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实际运营数据,发现现有算法存在的不足,如在处理复杂情况时的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然后采用新的算法或者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决策效率。其次,要对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的运营场景和线路特点,调整系统的参数,如列车的最大速度、最小发车间隔等,以实现更好的运营效果。

结束语: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智能化调度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及应用策略的探讨,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未来需持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推动行业智能化、高效化、安全化迈进。

参考文献:

[1]豆飞,吕楠,刘洁,徐晓波,杜恒,谢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智能模拟演练系统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2(09):93-99.

[2]施锦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施工调度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J].现代信息科技,2022,6(13):167-171.

[3]赵俊华,张铭,宣秀彬.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施工调度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9,28(0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