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中喷雾降尘技术的效果评估

作者

邓波

湖南城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413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施工活动频繁带来大量扬尘排放,直接影响空气清洁度与周边居民健康。施工扬尘因粒径微小,易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成为细颗粒污染的重要来源。喷雾降尘技术凭借模拟自然降雨的沉降机制,通过雾滴与尘粒的快速碰撞与凝结实现颗粒物沉降,逐渐成为工地防尘的主流手段。其在不同气象环境与施工工况下的表现具有差异,效果评估对于技术优化和管理决策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喷雾降尘在建筑工地的应用效果,力求揭示其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实际价值与局限。

一、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现状与治理需求分析

在土石方开挖和边坡修整等作业过程中,由于大量土壤和岩石被翻动,原本紧实的地表被破坏,导致大量尘土暴露于空气中。这些细小的尘土颗粒极易随风飘散,形成扬尘污染。特别是在干燥、风大的天气条件下,扬尘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如果开挖和修整作业没有采取适当的降尘措施,如洒水降尘、覆盖保护等,扬尘污染将更加严重。建筑工地扬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方开挖、建筑材料堆放、运输车辆进出等多种作业环节,大量颗粒物被扬起并悬浮在空气中。这些颗粒物的粒径较小,易长时间漂浮并随风扩散,导致局部区域的空气质量显著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地数量持续增加,施工密集区的颗粒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形成了对环境空气质量、周边居民生活及施工人员健康的多重影响。颗粒物中的PM10 和PM2.5 更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问题,因此建筑扬尘治理已成为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关键议题。

在建筑施工领域,传统的扬尘治理措施包括覆盖法、围挡法及洒水降尘等,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治理效率低、持续性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尤其在大面积施工现场,洒水方式易导致局部积水,影响施工安全,难以实现对悬浮颗粒物的有效控制。围挡措施虽然可以阻挡部分低空扬尘扩散,却无法对空气中高悬浮颗粒形成有效沉降。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传统治理技术难以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标准,对更高效、低能耗、适应性强的新型治理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

喷雾降尘技术因其雾滴粒径微小、分布均匀、覆盖面积大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高压泵将水雾化形成微米级雾滴,雾滴在空气中与悬浮颗粒发生碰撞、凝结并加速沉降,从而有效降低PM10 与 PM2.5 的浓度。该技术能够根据施工区域大小和作业强度灵活调整喷雾量与喷射角度,实现对不同工况的精准适应。结合实时监测设备,可动态调控喷雾频率与强度,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保证扬尘控制效果稳定。喷雾降尘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水平,还为满足绿色施工和智慧工地建设要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喷雾降尘技术在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喷雾降尘技术在建筑工地的应用主要依托高压喷雾设备,通过将水或添加适量抑尘剂的混合液体雾化为微米级雾滴,使其在空气中形成大范围的水雾覆盖。雾滴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发生碰撞、粘附与凝聚,从而加速颗粒物沉降,降低 PM10 与 PM2.5 等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与传统洒水降尘方法相比,喷雾降尘不仅雾滴粒径更小、悬浮时间更长,还能够对高空和远距离悬浮颗粒实现更有效的控制。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施工场地特点设计布设形式,包括固定式高压喷雾装置、移动式喷雾炮以及智能化自动喷雾系统,以满足不同规模工地的治理需求。

在实际工程案例中,通过在主要扬尘源区域设置高压喷雾系统并结合施工动态进行自动控制,可显著改善局部空气质量。通过连续监测数据显示,喷雾装置运行后施工现场PM10 和PM2.5 平均浓度降幅可达到 45% 至65% ,在风速较低的条件下效果更加显著。该技术在对大体积空气空间进行颗粒物沉降方面表现出较高效率,尤其在高层建筑施工和土方开挖等高扬尘作业工况中优势突出。利用可编程控制系统对喷雾时间、压力和喷射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使其在满足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抑尘,避免因过度用水造成现场湿滑或材料损耗等二次问题。

在效果评估中,喷雾降尘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施工现场的空气质量,还促进了建筑工地环境管理向精细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颗粒物在线监测仪与自动控制终端,实现扬尘浓度与喷雾参数的闭环控制,提高治理措施的响应速度与可靠性。该技术在不同工况、不同气象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颗粒物捕获率,适应性与稳定性兼备,显著提升了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的整体水平。随着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和智慧工地建设要求的提升,喷雾降尘技术已成为提高建筑扬尘管理效率和达标率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

三、喷雾降尘技术优化措施与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提升路径

喷雾降尘技术在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下仍需通过优化措施提升整体治理效率。针对不同类型施工场地,可通过科学布设喷雾装置实现更高效的覆盖率。高压喷雾设备在布置时需综合考虑施工区域面积、主要扬尘源位置、风向变化及空气动力学特性,通过调整喷雾角度和喷嘴间距,提高雾滴与悬浮颗粒的接触几率。在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工地作业强度和气象条件确定适宜的喷雾压力与雾滴粒径,避免雾滴过大导致沉降过快,或雾滴过小被风吹散失效,从源头提升颗粒物捕获效率。

在运行管理层面,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可显著增强喷雾降尘技术的适应性与稳定性。通过与扬尘在线监测平台、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联动,实现对PM10 和PM2.5 浓度变化的实时分析,并根据检测结果动态调整喷雾量、频率及喷射方向,从而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的抑尘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与云端数据平台,施工管理者能够远程监控喷雾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降低维护成本并保障系统持续稳定运行。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管理模式能够在不同施工阶段灵活调整控制策略,确保在高扬尘作业期间维持空气质量达标。

在提升整体治理水平的路径选择上,应强化喷雾降尘技术与其他防尘措施的协同应用,构建多层次、综合化的扬尘控制体系。通过与绿色施工标准相结合,将喷雾降尘与封闭式围挡、道路硬化、车辆冲洗、材料覆盖等措施联动实施,可进一步降低扬尘扩散风险。在设备能耗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引入节能技术,采用高效喷嘴、循环水回收系统及可再生能源供电等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运行成本。多维度的技术优化与系统集成,不仅实现了喷雾降尘效率的提升,也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向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喷雾降尘技术在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中的应用展现出显著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潜力。依托高压雾化、智能控制及动态监测等手段,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 PM10 和 PM2.5 等颗粒物浓度,改善施工现场空气质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影响。在结合不同工况和气象条件的优化设计下,喷雾降尘实现了更高的适应性和治理效率。随着绿色施工与智慧工地建设的深入推进,喷雾降尘技术将在建筑扬尘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翼飞. 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现状及监督检查实践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4):258-260.

[2]余奕宗,李宏洲,张锦贤. 智能建筑工地实时风险监测与 AI 辅助决策平台研究[J].上海建材,2025,(03):119-122.

[3]郭振翔,陈凯,罗叔通,等. 建筑工地移动储能系统全链条设计与智慧运营平台开发研究[J].建筑经济,2025,46(S1):263-266.

作者名:邓波出生年月:1992-09-01 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东安 职称:中级职称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