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萍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前艾中心幼儿园212326

摘要:在幼儿教育领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游戏化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实践策略,通过对幼儿园劳动教育基本内涵与游戏化特征的分析,为幼儿园游戏化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幼儿在游戏化的劳动情境中健康成长,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素养,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游戏化;劳动教育;幼儿园

引言

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愈发受到重视。游戏化教育方式因其趣味性和适应性,成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幼儿园游戏化劳动教育的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其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游戏化特征分析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劳动实践,培养幼儿劳动意识、习惯及初步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涵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劳动场景中,引导幼儿参与自我服务(如整理衣物)、集体服务(如班级值日)及简单生产劳动(如植物角照料),帮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劳动价值、发展责任意识。而游戏化特征则体现在将劳动内容转化为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形式:以情境化任务激发参与动机,如“厨房小帮手”游戏中模拟烹饪劳动;通过角色扮演赋予劳动体验的代入感,像“快递员”游戏中练习物品分类与搬运;借助规则设计提升活动的挑战性,如设定“整理玩具大挑战”的时间任务;同时注重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允许幼儿在游戏化劳动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既符合幼儿“在玩中学”的认知特点,也让劳动教育摆脱机械训练,成为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成长体验。

2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当前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已逐渐受到关注,部分园所通过设计“值日生游戏”“整理小达人竞赛”等活动,将劳动技能训练融入角色扮演与任务挑战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内容设计流于形式,许多游戏化劳动活动仅停留在模仿成人劳动的表面形式,缺乏对劳动教育目标的深层渗透,如将“擦桌子”简化为机械动作重复,忽视责任意识培养;二是教师游戏化设计能力不足,部分活动规则设置复杂或脱离幼儿生活经验,导致幼儿兴趣短暂或参与困惑,例如“农田劳作”模拟游戏因道具抽象化使幼儿难以理解劳动意义;三是家园协同机制缺失,家长对游戏化劳动教育的认知局限于“让孩子玩”,未能在家庭中延续教育场景,形成幼儿园与家庭劳动教育的脱节;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以教师主观观察为主,缺乏对幼儿劳动情感、技能发展的系统性记录,难以支撑教育活动的持续优化。

3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实践策略

3.1设计贴近生活的游戏化劳动情境

设计贴近生活的游戏化劳动情境是激发幼儿参与热情的关键。教师可从幼儿日常接触的生活场景入手,将盥洗、进餐、整理等环节转化为富有童趣的游戏情境。比如在整理玩具时,创设“玩具回家大冒险”游戏,把不同类型的玩具比作“迷路的小动物”,引导幼儿根据“动物习性”(玩具类别)送它们回对应的“家”(收纳箱),并通过设置“闯关时间”增加游戏挑战性;在植物角照料中,开展“小小园丁养成记”活动,让幼儿化身“植物医生”,通过观察植物状态、记录浇水频率等游戏任务,理解劳动与生命成长的关系。这类情境设计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拟人化、任务化的游戏元素,让劳动行为自然融入“玩”的过程,既避免了机械训练的枯燥感,又能帮助幼儿在真实可感的场景中建立劳动认知,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与习惯。

3.2创设“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式劳动游戏

创设“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式劳动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与责任担当。教师可根据幼儿兴趣设定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任务目标,如围绕“班级餐厅”主题,设计“小小服务员”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分别担任“厨师”“收银员”“顾客”等角色,“厨师”需按“顾客”订单完成“制作三明治”(用玩具食材模拟切配、摆盘)的任务,“收银员”则通过识别“价签”完成结算游戏。任务设计需契合幼儿能力水平,像“整理快递柜”游戏中,让“快递员”根据地址标签(图文结合)将“包裹”(纸箱模型)分类投递至对应区域,在角色扮演的沉浸体验中,幼儿不仅能练习分类、计数等技能,还能通过任务完成理解劳动中的分工与协作。此类游戏将劳动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角色任务,让幼儿在代入感极强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劳动方法,既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也让劳动教育在趣味互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渗透。

3.3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

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是推进游戏化劳动教育的关键。教师需深入理解劳动教育与游戏化融合的核心逻辑,避免活动设计流于形式。幼儿园可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如开展“劳动游戏化案例研讨”,让教师掌握将整理、照料等劳动内容转化为角色扮演、任务挑战的方法;同时注重教学互动技巧培养,例如在游戏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劳动方法,而非机械执行指令。此外,教师需提升观察评估能力,通过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动态优化活动设计,以专业素养确保游戏化劳动教育的目标达成。

3.4构建家园共育的支持系统

构建家园共育的支持系统是深化游戏化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保障。幼儿园可通过“劳动游戏共享平台”向家长传递教育理念,如分享“整理玩具游戏”的家庭延伸方案,让家长理解游戏化劳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同时设计亲子互动任务,像“家庭厨房小帮手”游戏,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模拟购物-洗菜-摆盘”的角色扮演,将幼儿园的游戏化劳动场景延伸至家庭。此外,定期开展家园劳动游戏分享会,邀请家长参与“值日生游戏”观摩,通过教师现场解读游戏中的劳动目标(如责任意识培养),减少家长对“游戏化=单纯玩耍”的认知偏差,形成幼儿园设计游戏、家庭延续实践的协同机制,让幼儿在连贯的教育场景中强化劳动习惯。

3.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游戏化劳动教育持续优化的关键。幼儿园可构建“三维评价体系”:一是过程性观察,教师通过视频记录、图文日志等方式,追踪幼儿在“玩具整理游戏”中分类策略的发展、在“值日生角色扮演”中的责任意识变化;二是幼儿自评与互评,借助“劳动小勋章”游戏,让幼儿以贴纸形式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劳动表现,如“今天我成功完成了收绘本的任务”;三是家园协同评价,设计“家庭劳动游戏反馈表”,请家长记录幼儿在家庭延伸活动中的参与态度与技能应用情况。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教师可精准分析游戏化劳动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如某整理游戏是否有效提升幼儿的分类能力,进而动态调整情境设计与任务难度,形成“评价-改进-优化”的良性循环。

结语

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索意义重大。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劳动游戏、教师能力的强化、家园共育的支持以及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了有效路径,助力幼儿在游戏化环境中培养劳动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许小莉.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5,(S1):126-128.

[2]沈轶兰.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智力,2024,(24):77-80.

[3]武银平.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科幻画报,2023,(09):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