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研究

作者

谢炘含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作者简介:谢炘含,女,1997-12,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舞蹈史论研究方向

课题项目:2024年度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昌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YS202415) 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度南昌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研究”(项目编号:NLSK2428)研究成果。

摘要:赣州形成历史悠久,区域内多地陆续发掘古文化遗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可见文化底蕴深厚。释奠佾舞作为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部分,流程复杂严谨,各朝各代的规模、形式不尽相同,本文着重对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进行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

关键词:赣州;文庙释奠佾舞;传承路径

引言

祭孔仪式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包含礼、乐、歌、舞四种体裁,通过“祭孔”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相结合,唤醒民族文化自信心。其中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历史悠久,一形一式均有古籍记载,然而就目前“乐舞”传承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与时代接轨不畅阻碍发展。因此,文章聚焦现代、融合科技,探索其传承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的传承困境

(一)严谨性不足,乐舞次序未深究

明清时期是释奠佾舞发展的巅峰时期,现下所参考的资料多以明清资料为主[1]。由于释奠佾舞是祭孔大典中祭礼中的表演舞蹈,融合了歌、舞、乐、诗、礼等内容,过程复杂,乐舞音乐、乐器、次序等均有明确要求,清同治《赣州府志》中就对此做了详细阐述,然而目前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更注重“形”上的相似,忽视了舞者内心、整体氛围的营造,严谨性不足,还需在日后进行适当调整。

(二)延续性欠缺,现代创新受桎梏

佾舞的来自宗庙宫廷雅乐舞,历史悠久,多年传承后形制完善。目前,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多以还原舞蹈本身为主,对其创新、延续等的探索未曾深入,尤其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乐舞”的庄严肃穆被弱化,更多的是以“表演祭祀”而非真正的祭祀,其发展模态与传承本身相悖,导致乐舞核心内涵、精神、文化无法跨越时空被传递,阻碍传承进度。

(三)时代性难显,群众热情未调动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对“祭孔大典”的了解不深,释奠佾舞更是鲜少接触,很难产生持续兴趣。如何创作出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感,兼容美学、礼仪、庄严、郑重等特点,成为传承需要面对的新难题,应基于清同治《赣州府志》中对于释奠佾舞的规定、融合科技打造“新舞台”,带给观众艺术与文化震撼。

二、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的传承路径

(一)还原舞真,解析古典文集还原舞蹈

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受历史、社会环境影响,因“祭孔活动”被一度“停禁”,导致乐舞传承出现“断层”。为还原舞蹈,解读古典文集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上了解释奠佾舞的最初形态,修复文化的同时挖掘更多深层内容[2]。根据古典文集记载内容,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可分为三部分“还原”:(1)“丁祭乐章”,即祭孔仪式所使用的音乐,以“颂词”为主,古朴典雅,由歌生手持“笏板”进行吟唱,分为六章;(2)文庙乐器,八种打击乐器、四种吹奏乐器、两种管乐器、两种弦乐器,为释奠佾舞配乐;(3)丁祭乐节,明确规定了仪式中乐工、歌工、舞生、礼生如何开展顺序或前后次序。从文本层面最大限度还原乐舞形制,为还原舞蹈本真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演员阵容,除要保证舞者专业性,还要对祭孔仪式的历史有所了解,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与理解力、学习能力,尤其是乐舞中“礼”的部分,要求舞者有着较好的礼仪素养,做到意识思想与舞蹈动作相统一,给予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充足尊重,保持敬畏之心,还原乐舞庄重肃穆、严谨规范等特点,由内而外传递文化的厚重,让舞蹈摆脱形式,而是从“情”“意”“形”相统一,赋予乐舞灵魂。

(二)思想延续,融合时代精神创新内容

“祭孔乐舞”是祭孔仪式上的重要舞蹈,在古代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极强的政治功能与教化功能,其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为主,谦逊礼让、立德立容等内容符合儒家对中和、和谐的追求,这与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热爱和平的现代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弱化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功能,着重强调谦逊礼让、立德立容,这些都是新时期社会青年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对于精神、思想层面的“教化”起着重要作用。江西赣州文庙也可开设专门的“文化班”,接收不同年龄社会群体,体验“礼教”,辩证传播孔子的儒家思想,让更多人能看懂“释奠佾舞”,而不是单纯的欣赏,丰富大众文化与大众生活日常,为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的传承奠定基础。另外,在特定的时间(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祭孔活动”,打造地域活动“铭牌”,传承释奠佾舞的同时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凸显尊重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

(三)融合科技,丰富舞台呈现引领国潮

科技时代下,舞台创作、舞台呈现也应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比如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蛇来运转》,都是利用了先进科技打造历史画卷,结合舞蹈本身创造出恢宏、大气的舞美画卷。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规模宏大,乐舞本身充满了文化符号,历史意蕴深厚,同样可借鉴思路,以恢弘的舞台剧形式再现“祭孔仪式”,利用3D技术模拟恢宏大气的文庙,舞者穿梭其间,增强释奠佾舞的表演性与可观赏性。在此基础上,以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的发展历史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作为舞蹈表演的“前置剧情”,通过打造相对真实的“沉浸式”场景画面,铺开乐舞历史,让观众可以穿梭千年,感受“祭孔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引出“释奠佾舞”,从历史发展角度对乐舞有着更细致入微的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庄严厚重,实现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另外,也可以利用AI技术开发“对话古今”情节,让乐舞传承不再是追求单一形式上的“原汁原味”,而是利用乐舞本身的文化魅力、历史积淀打动观众内心,从情感共鸣角度出发,为乐舞传承注入新活力,夯实群众基础,让“祭孔活动”“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能以不一样的方式传承,保留更多的视听资源,让传承从文字、图画,走向更“数据影像”。

结束语

总之,祭孔乐舞具有庄严肃穆、程序规范等特点,随着文化复兴这种乐舞形式被大众熟知,艺术化、舞台化成为必然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文化传承,传承困境逐渐暴露。为此,可通过还原舞真、思想延续、融合科技等方式,赋予“传承”新内涵,使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在整合历史遗留特征的同时,也能结合现代科技、思想等进行传承,在尊重祭孔乐舞本身的同时适度创新,便于社会大众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汇丽.江西上饶文庙释奠礼乐舞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

[2]张启望.北宋祭孔佾舞舞谱恢复的分析[J].戏剧之家,2021,(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