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近六年西方音乐史研究文献述评

作者

贾子聪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摘要:本文收集整理近六年来(2017-2023年度)七大高校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以此来了解近年来在研究生期间西方音乐史研究道路的趋势现状。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文献述评

一、作品研究

关于作品个案研究,一共有52篇文献,占据总数的53%。可见,作品研究依旧是西方音乐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作品整体研究

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文献都将文章重点聚焦于对具体作品的音乐分析,如林雪儿的《歌剧<罗恩格林>研究》和张艺阳的《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研究》都是以这样一种“范式”进行阐述,且两篇文献都在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析了歌剧中的“戏剧性”,前者将作品中的人物动机结合音乐文本进行分析阐明,而后者则除了分析人物角色之间的戏剧性以外,还加入了重唱与乐队的对话风格、悲喜剧因素的戏剧性对比及“真实性”动机的构建与戏剧场景还原等内容,以此来理解整体的戏剧内涵。

而除以上所举例的这类文献以外,还有一类文献则是将作品放置在特定的视域(视角、理论思维)下进行研究。如刘为叶的《哲理意涵的音乐表现:音乐修辞视阈下的勋伯格<期待>》以音乐修辞视角为切入点,以此来探讨《期待》这首作品哲理内涵的表现问题。

(二)作品的某一特征研究

何铭珊的《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中的“折中主义”特征研究》一文对作品的脚本和音乐进行分析,透过脚本上的叙事结构模糊、题材选择上的交融及音乐上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的融合等,以此来窥探作品中的“折中主义”特征。张婧雯的《普契尼两部歌剧中的“东方主义”特征研究》则选用普契尼的两部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从歌剧脚本及舞台设置和音乐的运用中探究创作中的东方元素以及“东方主义”在音乐作品中对他者文化的构建。

(三)作品的制作版本比较研究

阅读时笔者发现了两篇文献,选题上十分吸引人,李思雨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三个制作版本的比较研究》和文艺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三个制作版本的比较分析》都对特定歌剧的三个制作版本进行了比较,并对经典歌剧的现代制作进行了反思。在众多文献中,对歌剧制作版本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但对于集歌舞剧三位一体的歌剧而言,舞台场景等方面的制作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它的研究也是我们无法规避的。

二、体裁研究

(一)历史层面上的体裁研究

谢欣悦的《论巴洛克单声歌曲(Monody)的术语内涵与历史意义》对Monody术语进行了重新界定且正名了Monody是一种沟通古今理想的媒介形式,将审美观念、作曲技法、体裁传统等加以串联、续程和传递。

其次有对具体作曲家作品体裁的研究文献,如武跃的《舒曼交响曲研究:语境·问题·创意》弥补了在中文语境下尚未由一部针对舒曼四部交响曲开展的综合研究的空白。

(二)不同视域下的体裁研究

韦奕帆的《女性主义视阈下19世纪欧洲沙龙钢琴音乐研究》以女性主义视角对19世纪沙龙钢琴音乐重新解读,对其中的女性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但在其第三章的内容中,将夜曲、圆舞曲、回旋曲分析为具有女性元素的体裁等内容应值得推敲,如原文中所说“19世纪钢琴体裁的夜曲的听众经常将它们的感受用优雅、温柔、浪漫等感情术语来形容,这些属于几乎是公认的女性化形象的代名词”。这样的形容是否参杂了过多的个人主观因素?是否存在刻板印象?

三、作曲家的风格研究

纵观整个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离不开对作品的个案分析,但同样也少不了对风格的研究。

在仅有的文献中,关于风格的研究都脱离不开对具体个案的研究,范洁琼的《格什温音乐风格研究——以<第二狂想曲>为例》对格什温音乐“双重性”风格逐层分析,对20世纪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进行开放性梳理和审视。而薛毛毛的《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以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将“非英雄性”划分为三个范畴——内省性与抒情性、宗教性与哲思性、超越性与彼岸性,结合对应作品阐述其“非英雄性”。

四、音乐思想与理论研究

关于音乐思想与理论的研究有:董雅暮的《试论归多·阿雷佐的音乐理论》以四本论著的文本本身为立足点,客观的运用史料和现代学者的解读,站在中国研究者的立场对归多及其音乐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叙述与概括,并对欧洲11世纪的音乐创造活动予以解释。而戴霁斌的《阿尔贝特·施韦泽的音乐思想与实践研究》明确施韦泽在音乐史中的贡献与地位,并从中挖掘其音乐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与前文不同的是本文在史料解读基础上结合了思想理论实践的阐述。

结语

在所有文献的占比中作品研究及体裁研究基本占据全部内容,这与当下的整个研究环境有关,且在作品及体裁的文献中都有部分是建立在不同视阈下的研究,这大大的拓展了研究的可能性,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不同视角之间的碰撞早已是一条必经的道路。

但同时笔者也从中感受到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作品研究当中存在过多的文献在整体框架上雷同,基本以“背景——音乐文本分析——总结升华”为“范式”,这样的行文过程本身是具备一定逻辑的,“范式”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大量的文献都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那便会缺失较多的可能性。2.在所有文献当中,比重严重失衡,这与当下的各种客观因素有关(研究环境、个人喜好等),过多偏向于对作品、体裁的研究导致其他方面的研究过于缺少,这一现象应值得重视,学术研究不应一味的跟随大环境,追求个人喜好,无人触碰的地界终将需要人踏足。

参考文献

[1]何铭珊.布里顿歌剧《螺丝在拧紧》中的“折中主义”特征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22.

[2]谢欣悦.论巴洛克单声歌曲(Monody)的术语内涵与历史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张婧雯.普契尼两部歌剧中的“东方主义”特征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8.

[4]韦奕帆.女性主义视阈下19世纪欧洲沙龙钢琴音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薛毛毛.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D].上海音乐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