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法人户数压减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
马晓
云南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
引言: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法人户数过多导致的管理链条冗长、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日益凸显,法人户数压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然而,压减过程涉及资产处置、债务重组、人员调整等复杂环节,潜藏着法律合规、资产流失、经营波动等多重风险。若风险管理不当,不仅会阻碍改革进程,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因此,深入研究法人户数压减中的风险特征,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体系,对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企改革法人户数压减中的风险
当前国企法人户数压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 2024 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压减法人户数超 1.8 万户,平均管理层级从 5-6 级压缩至 3-4 级,地方国企法人户数压减率普遍超过 20%。但压减过程中的风险逐渐显现,部分企业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 审计数据显示 ,30% 的压减案例存在资产处置定价不合理问题,15% 涉及隐性债务转移风险。随 进入攻坚阶段,风险呈现复合型特征,法律纠纷发生率同比上升 8%,主要集中于股权清算、债权债务处理领域;同时,子公司注销后的业务衔接不畅导致部分企业营收短期下滑,平均降幅达 6.2%,凸显出风险管控体系在动态适应性与全流程覆盖上的不足。
二、国企改革法人户数压减中的风险应对实践策
(一)基于战略协同的风险前置识别机制
战略协同性评估是法人户数压减风险防控的首要环节,需从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视角出发,建立 “业务匹配度 - 资源依赖度 - 战略贡献度” 三维评估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子公司与母公司核心业务的关联度、资源共享效率及在战略链条中的定位,精准识别非核心法人主体,从源头规避盲目压减导致的业务断层风险。同时,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健康度等财务指标与客户流失率、技术依赖度等运营指标纳入监测,实现风险的提前预判与干预。
国家电网在省级电力公司法人压减中应用战略协同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各省下属供电所、检修公司等法人主体的业务重合度与资源消耗情况,将评估得分低于阈值的 23 家非核心法人单位纳入压减清单。压减前通过模拟测算发现某检修公司注销可能导致区域电网维护响应延迟,随即调整方案,将其业务整合至相邻区域公司并保留核心技术团队,压减后该区域运维成本下降 18%,未发生服务中断事件,实现了战略目标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1]。
(二)全流程法律合规风险管控体系构建
法律合规风险贯穿法人户数压减全流程,需建立 “事前审查 - 事中监控 - 事后审计” 的闭环管理机制。事前需对拟压减法人主体的股权结构、债权债务关系、合同履约状态进行全面尽职调查,重点核查历史遗留法律问题;事中严格执行清算、注销或合并的法定程序,规范资产处置、债权申报、职工安置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事后开展合规审计,确保压减过程合法合规,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与法律纠纷。同时,引入专业法律顾问团队参与全程,强化合规风险的专业化处置能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下属某装备制造企业法人压减中构建全流程合规管控体系,针对拟注销的 3 家子公司,组织律师团队开展历时 2 个月的尽职调查,梳理出未决诉讼 7 起、历史遗留合同纠纷 12 项。通过制定专项解决方案,对诉讼案件采取和解与应诉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对合同纠纷逐一完成债权债务清理与责任划分,在清算过程中严格执行资产评估备案与公开挂牌程序。最终 3 家子公司顺利完成注销,未新增法律纠纷,资产处置溢价率达 5.3%,实现了合规性与资产保值的双重目标[2]。
(三)资源整合中的风险动态平衡机制
资源整合是法人户数压减的核心内容,需建立风险与效益的动态平衡机制,重点管控资产、人员、业务整合中的衔接风险。资产整合应遵循 “价值最大化” 原则,通过分类处置闲置资产、优化优质资产配置,避免资产闲置或低价处置风险;人员整合需坚持 “稳就业” 与 “提效率” 并重,完善转岗培训、分流安置等配套措施,降低人员流失与劳动纠纷风险;业务整合要注重流程重构与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防范业务中断与客户流失风险。
中国宝武集团在钢铁板块法人户数压减中实施资源整合动态平衡策略,对某区域内 3 家钢铁子公司进行合并重组。资产整合方面,对低效厂房设备采取租赁与出售相结合的方式,盘活资产价值 12 亿元;人员整合方面,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实现 85% 的富余人员内部转岗;业务整合方面,搭建统一的生产调度与销售平台,消除重复采购与市场内耗。整合后该区域钢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92%,运营成本下降 15%,未发生大规模人员流失事件,成功实现了资源优化与风险防控的平衡。
(四)数字化赋能的风险动态监测体系搭建
数字化技术为法人户数压减风险监测提供了精准化工具,需构建 “数据集成 - 智能分析 - 实时预警” 的数字化风控体系。通过整合财务、业务、法律等多维度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压减全流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资产处置进度、债务清偿状态、人员安置情况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追踪,识别异常波动与潜在风险;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可视化监控界面,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推送与协同处置,提升风险响应效率与决策科学性[3]。
中国移动在省级分公司法人户数压减中搭建数字化风险监测平台,整合 13 个业务系统数据,建立包含 28项核心指标的风险监测模型。通过数据 台实时抓取拟压减子公司的财务数据、合同执行数据及员工变动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 3 家子 存在的资金链 关键客户流失风险。平台自动生成风险预警报告并推送至决策层,企业随即启动应急 注资缓解资金压力、成立专项团队维护客户关系。压减过程中平台累计发出预警 17 次,均得 最终涉及的 8 家子公司顺利完成整合,客户留存率达 96%,资金安全率 100%,数字化工具有效保障了压减过程的风险可控[4]。
结束语
国企法人户数压减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风险管理贯穿压减全过程,直接关系改革成效与国有资产安全。通过构建战略协同的风险识别机制、全流程法律合规管控体系及资源整合动态平衡机制,可有效防范压减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实践表明,只有将风险管理嵌入压减各环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策略,才能实现 “压数量、提质量、防风险” 的改革目标。未来国企需持续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强化数字化风控手段应用,推动法人户数压减工作提质增效,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王伟. 山东钢铁等国企密集撤销监事会[N]. 经济导报, 2025-06-27 (4).5-6.
[2]周敏.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中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市场化路径[J]. 中国商界, 2
[3]张燕. 国企改革视角下企业现代化治理研究[J]. 上海企业, 2024, (10): 74-76.
[4]高伟. 在新公司法实施条件下国有企业监事会改革的实施路径——以 F 集团改革为例[J]. 经济师,2024, (10):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