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祭孔乐舞看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及传播

作者

谢炘含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作者简介:谢炘含,女,1997-12,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舞蹈史论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昌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YS202415) 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度南昌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赣州文庙释奠佾舞研究”(项目编号:NLSK2428)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也就使得如何在现代文明下传承“非遗”成为重点思考问题。本文以祭孔乐舞为例,对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开展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祭孔乐舞;非遗舞蹈;传播路径

引言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以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集歌、舞、乐、诗、礼为一体,教化功能、政治功能突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有助于大众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本文通过结合历史演变、传承价值,探索乐舞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之路,对于提高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实效性有着现实意义。

一、祭孔乐舞概述

(一)祭孔乐舞的历史演变

祭孔乐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乐”演奏于庙庭,借此纪念孔子。纵观历史,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起源阶段: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在孔子故宅为其建庙祭典。周代“六乐”的形成直至隋以前,乐舞基调、形式基本形成,晋武帝时期,祭祀开始使用六代乐舞,北魏孝文帝则明确了祭祀乐舞的时间,祭孔乐舞开始兴起[1]。

充实阶段:隋唐时期,隋文帝创制了“祭孔乐章”,唐代在沿用的同时还形成了《大唐雅乐》,标志着祭孔乐舞走向成熟。

发展阶段:经过宋代的四次修改,祭孔乐舞的内容、形式不断完善,金代、元代沿用并持续发展祭孔乐舞,符合当时的文化特色与政治教化需求。

巅峰阶段:明清时期,祭孔乐舞达到巅峰,六佾舞上升为八佾舞,是最高的祭祀规格,形成了完整的乐舞体系传承至今。

(二)、祭孔乐舞的传承价值

祭孔乐舞有着严格的程序规范,是融合歌、舞、乐、诗、礼等的一体化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和美”思想。在古代,乐舞主要以教化、政治功能为主,在现代社会下其“教化”功能仍然突出,通过严谨、规范的“仪式”将中华传统礼仪融入其中,再加上“乐舞”自身的袅袅之音,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礼仪之邦”的大国发展基调。

二、“非遗舞蹈文化”视域下祭孔乐舞的传承与传播路径

(一)追根溯源,探求祭孔乐舞“本真性”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祭孔乐舞,在筛选表演者时多以专业舞蹈演员为主,长身玉立、面容清秀,使乐舞更具观赏价值,再配合明清时期的舞蹈服饰,增添了舞蹈自身的韵味。然而,这种表演与传承形式,多以商业化的表演为主,与祭祀的庄重严肃有着千差万别,过度的“舞美”使祭孔乐舞丧失了原本特色,不利于乐舞文化传承。

由于祭孔乐舞中涉及较多礼仪、文化内容,程序性、规范性较强,而舞者学习舞蹈主要是参照纪录片、清代遗留下的“舞谱”去复刻舞蹈动作,缺少乐舞历史、文化的钻研,即舞蹈缺少“情真”,作为以肢体动作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失情”即为“失真”,传承并非形式上的保留,更应注重内在延续与流传。因此,祭孔乐舞的传承、传播应着眼于舞蹈本身,传承者、表演者应在了解乐舞文化历史、感知文化厚重、对“祭孔”怀揣敬畏之心的基础上,用真情演绎舞蹈,实现“形”与“意”的相互统一。一方面,从传承人、舞者着手,提升文化素养,改变“数八拍”练习形式,遵照“一字一音,一形一容”的要求,用心揣摩动作、歌词,最为主要的是理解“祭典”的意义与重要性,对古老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不是形式上的“毕恭毕敬”,让传统文化在思想与意识中延续,使祭孔乐舞中的“礼”与“美”能够同时呈现;另一方面,加强“礼训”《祭孔乐舞》原本产生于儒家的祭祀礼仪之中,“礼”贯穿乐舞全程,比如文庙佾舞谱以揖、辞、谦的动作表现钦的恭敬之心,相似的动作可以进退区分,进表现恭敬的“揖”、退表现谦虚的“辞”,做到还原“本真”。

(二)巧借媒体,深挖非遗传承“创新点”

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不仅要考虑到舞蹈本身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与传承困境制定传承路径、发展计划[2]。“国潮兴起”使得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现民族魅力,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承意识明显增强,非遗传承人不断增多并通过短视频作品,展示文化。祭孔乐舞同样可借助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的“广传播特性”,在做到“还原舞蹈本真”的基础上,开辟传承新路径。

比如,在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祭孔乐舞需保证严谨性与程序化,表达对祭奠的尊重,整个过程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电视台联播的方式面向社会大众,前期宣传阶段以适当留白、适当舞美展示作为短视频内容,在线上平台进行引流,使更多人了解到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和艺术化表演这一必然趋势时,可通过“3D画面+真人”的方式,呈现祭孔乐舞画面,作为特色节目,或分场次、分阶段表演,也可开发“体验类项目”,游客可身穿古代服饰走过“3D礼路”,用眼睛、耳朵、身体感知文化,加深文化印象,让“祭孔乐舞”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承。

(三)增设福利,培育非遗舞蹈“传承人”

传承人作为非遗舞蹈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非遗”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祭孔乐舞”属于基本失传的舞蹈艺术形式,现下对乐舞的还原多基于古籍解读、舞谱解析、模糊的影像资料等,而古籍中、舞谱中对动作的记载十分简单,记音法也相对古老,很难作为参照物还原乐舞的原始模样。这些都为传承人钻研“祭孔乐舞”带来阻碍,不仅要具备典籍解析能力,本身还要通晓歌、舞、乐、诗、礼等,并花费大量研究时间。

对此各地应增设福利制度,其中“物质保障”尤其重要,应免除其后顾之忧,另外考虑到“祭孔乐舞”涉及内容广泛,可专门开发“传承专栏”,对乐舞感兴趣的青年群体可统一组织下参与学习,并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生活等方式对非遗乐舞进行宣传,提高受众群体基数。另外开设“幼年班”,以培养优秀传承人为目标,开展礼仪课程,接触歌、舞、乐、诗、礼等,浸润童心,实现现代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提升人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祭孔乐舞最初是为了祭祀孔子,历经多朝最终形成了完整体系,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还原礼仪,又要对仪式本身怀有“敬畏之心”,将“祭孔乐舞”带向更大的舞台,挖掘全新传播路径,有针对性的培养“传承人”,从心、形、意多个维度予探求乐舞“本真”,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刘丹航,刘明.文化润疆与乐舞非遗[J].实事求是,2024,(06):91-103.

[2]杨洋.文化传承视角下祭孔乐舞的教学实践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