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吕璇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403
摘要: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随着文博行业需求向创新性实践人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亟需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不仅能补充理论知识,深化行业知识,还能通过馆校企合作强化教育资源整合。然而,当前实践教学存在资源平台构建不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建设割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地方性院校的文博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及调研,提出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举措。通过这些措施,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方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为行业输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文博教育改革与进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深化了课堂教育质量,而且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而文物与博物馆学作为新文科中一门以理论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专业,其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文博行业需求的变化,从对纯理论型人才的需求转向对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这无疑对文博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亟待改革创新。
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必要性
理论知识的补充。文物与博物馆学作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如博物馆展陈、文创设计、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教学内容都具有较高的实践需求,仅依靠理论教学,学生只能获得基本的框架,但是具体的应用技能却难以通过学习训练获得,这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仅需更新教学理念,更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培养。
行业知识的深化。文博行业是一个涵盖了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以及博物馆的教育、营销、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行业,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而实践教学则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行业的真实运作,深化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职业基础。
馆校企合作的强化。实践教学活动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层面,而校外实践多需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经验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多基于专业特点,深化与行业博物馆、企业等机构的合作,构建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络,以此推进合作教学的深入实施。此举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探索多元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也为构建一流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打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奠定了重要基础。不仅推动了馆校企合作交流深入,还促进了国内地方性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现高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59所高等教育机构设置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覆盖了上海、云南、内蒙古、江西、北京、山东、陕西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呈现出南北较均衡的分布格局。这些院校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各具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尽管如此,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虽占据了一定比例,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其教学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1.实践教育资源与平台构建不完善
鉴于地域差异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地方性院校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全国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性。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适宜的现场教学环境。同时,由于地方院校人员配备的限制,教学实验室缺乏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管理,导致教学样本长期处于无序状态,逐渐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此外,校外实践教学所需的博物馆及企业资源利用亦存在不足。一方面,受地域限制,地方性博物馆的数量与质量均有限,馆所间资源共享与交流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存在壁垒,资源丰富的馆、所、企业倾向于与顶尖高校合作,而资源相对匮乏的馆、所、企业则难以提供充分的实践资源,导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此外,地方性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成熟,缺乏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馆所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机会亦因此受到影响。
2.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行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尽管实践教学环节占有一定比重,但其比例相对较低。受制于高校人才培养课时需求的固定性,实践教学期间仍需穿插理论课程,这导致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地域受限,仅能选择就近的实践场所,从而容易出现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此外,部分院校仅在高年级阶段安排实习和实践课程,很少组织学生前往其他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进行实地参观和训练,导致场馆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相较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参观、实习等方式,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探究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将之视为一项任务,流于形式地完成,难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成效,也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割裂
文博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专业教师、外聘教师和场馆教师,但目前专业教师往往集中于理论授课,缺乏实际的文物修复、展览策划、考古发掘等实践经验,导致其在实践教学中仅能充当带队、引导作用。而外聘教师和场馆教师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在系统性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标准化的集中授课模式,且在传授技巧和方法上存在局限。他们往往更擅长于在特定的人员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指导,但在面对群体性授课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由于外聘教师和场馆教师的参与度和稳定性受限于外部条件,如工作安排和个人时间冲突,进一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可见,师资队伍的割裂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因此,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亟需整合与优化,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估则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难以准确反映实践教学质量。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文物修复、展览策划、文创设计等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由于指导教师的多样性以及活动难度的不均衡性,导致最终评价结果容易出现偏差,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易使得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和成就难以获得公正的评价和认可。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在指导实践教学时也难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三、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性以及高度的同质化,忽视了实践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到与所学内容相符的展陈、修复、设计等活动中去,使实践教学易流于形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培养,所学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也不匹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是提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一个全面且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关键。这一体系不仅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设施和资源,还应涵盖校外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时时、处处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在校内,应基于学院文博专业特色,构建包含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修复实验室、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若场地、实物资源受限,则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结合地方性院校文博专业特色,创建虚拟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突破物理限制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实践。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教务平台增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其中包含了“御窑青花瓷器修复虚拟仿真实验”等多个虚拟实验项目,有效补充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校外方面,地方性院校应发掘自身的优势,积极与行业内的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技术。景德镇陶瓷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依托“千年瓷都”的地域优势,强化陶瓷特色教育。这与当地各类陶瓷博物馆对人员需求相契合,在陶瓷领域相辅相成,实现了实践教学中“动力互需、机制互动、效益互利”的“三互”教学模式。
2.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同样重要。各类课程的实践时间跨度各异,因此教学策略亦需相应调整。首先,对于短期课程,教师应设计与实践教学平台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展陈设计、文物修复工作坊、考古现场模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体验。其次,对于中期的外出课程,应采用自主研学的教学方法,将外出学习视为动态的第二课堂,以充分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探索能力。研学前,由师生查阅文献资料,并共同商议路线,例如选择博物馆展陈研习课程时,可优先考虑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以弥补地方博物馆资源的单一性。教师在研学过程中设定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观、研究和讨论,并最终进行朋辈间的复盘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且根据不同课程需求,充分调动了全国实践资源,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后,对于长期的专业实践教学,应引入项目式、科研式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实习实践与项目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专业实践所需技能,还能通过人员培养缓解项目实施的压力,在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和经验积累的同时完成单位任务。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对于校内专业教师,应定期安排其参与专业技能提升、学术研讨及实地考察活动,以增进其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如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和研讨,为教师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前沿知识。以及鼓励教师定期参与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实际工作,以实践经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校外聘请的教师和行业导师,应完善“双导师制”,在引入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的同时,配备校内导师,构建校内外导师的互补机制。校外导师可向学生提供行业实际案例和技术指导,而校内导师则负责将这些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实施校外导师制度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校外导师选拔和培训体系,确保校外导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授课时间的充足性,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明确的权责义务划分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教学效果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周期性的考核与反馈机制,学生得以认识自身的进步与不足,同时为教师提供优化教学策略的参考依据。一是拓宽评价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包括校内外指导教师、同学、以及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他们从多角度的主观视角出发,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二是丰富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应超越传统理论知识考核,涵盖实践操作技能、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指标。在实践方面,需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度、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创新思维能力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创新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果。四是建立有效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促进双方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同时加强校内外教师的交流沟通。通过实施上述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增强其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宝贵参考,从而确保和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着系列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相关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文博行业对创新性实践人才的需求。而针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博物馆领域输送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通过强化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展开,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成长,为未来从事博物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实践教学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亦推动了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事业。展望未来,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预期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信息:吕璇,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古陶瓷科技考古。
项目基金:本文系景德镇套系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性院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TDJG-22-Q6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黄可佳,宋蓉. 文物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 (08): 147-149.
徐昭峰,徐松岩,毕德广,等. 推进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辽宁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例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1 (20): 196-198.
王悦.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场馆教育实践 [J]. 开放学习研究, 2016, (06): 54-56.
赵光国. 与文博单位实践合作的探索尝试——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0): 124-125.
同2
吕富华,孙国军,韩雪晴,等. 自主研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赤峰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例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1): 99-102.
赵宇. 试论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7): 126-128.
陈宁,陈天民,周茜茜. 基于社会行业发展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J]. 中国轻工教育, 2022, 25 (04):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