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防护策略探讨

作者

杨恩 刘宗正 胡杰 任建钟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 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探讨有效的安全防护策略对保障信息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从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方面分析现状,提出强化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应用等策略,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物联网时代; 电子信息工程; 安全防护策略

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其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如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等。研究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防护策略,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为电子信息工程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1. 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安全现状

1.1 网络安全隐患

电子信息工程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来实现对电子信息的综合化处理及应用。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广泛连接,网络攻击面不断扩大。一方面,物联网设备可能存在大量的漏洞。许多物联网设备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安全防护机制不够完善,容易被黑客发现并利用漏洞进行攻击,例如一些智能摄像头曾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物联网中的设备可能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如ZigBee、蓝牙、Wi - Fi等,这些协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拦截、篡改或伪造。而且,物联网设备的分布式特性使得网络管理和安全防护难度加大,恶意攻击者可能通过控制部分物联网设备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此外,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传统网络安全威胁也同样威胁着物联网环境下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

1.2 数据安全问题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下,人们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电子信息展开了有效管理,从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信息,节约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首先,数据的海量增长带来了存储和管理的挑战。物联网设备不断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用户的各种信息,如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数据的存储需要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如果存储系统受到攻击,数据可能会丢失或被窃取。其次,数据的传输安全难以保障。在数据从物联网设备传输到云端或其他处理中心的过程中,可能会被窃取或篡改。由于物联网的网络环境复杂,数据传输路径可能经过多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攻击点。再者,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确。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涉及多个参与方,如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各方对于数据的权益划分不清晰,容易导致数据滥用的情况发生。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和使用用户的物联网设备数据用于商业目的。

2. 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2.1 保障信息完整性

保障信息完整性是安全防护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意义之一。在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中的信息完整性至关重要。无论是设备之间的通信信息,还是存储在系统中的数据信息,都需要保证其完整无缺。如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在工业物联网中,控制系统与设备之间的指令信息如果被篡改,可能会使设备执行错误的操作,进而引发生产事故,对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在医疗物联网领域,患者的健康数据完整性也非常重要,如果被篡改可能会影响医生的诊断结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信息完整性的破坏还可能导致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破裂,影响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2 维护系统稳定运行

维护系统稳定运行是安全防护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物联网环境下,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由众多的物联网设备、网络设施、软件系统等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协作。一旦受到安全威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当网络受到DDoS攻击时,大量的非法流量涌入网络,会占用网络带宽,使正常的设备通信无法进行,导致系统瘫痪。而且,恶意软件入侵物联网设备后,可能会破坏设备的软件系统,使其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此外,系统的不稳定还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错误,对于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的企业或机构来说,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通过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才能确保系统在面对各种安全威胁时能够稳定运行。

3. 安全防护策略

3.1 访问控制强化

强化访问控制是保障电子信息工程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物联网时代,需要对各种物联网设备、网络资源以及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对于物联网设备,应根据设备的功能、所属用户、安全级别等因素,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对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物联网设备,如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电表、变电站设备等,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和系统才能进行访问和操作,以防止恶意篡改设备参数或获取敏感信息。在网络资源访问方面,应采用身份认证、授权等技术手段。如使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方法,包括密码、指纹、动态验证码等,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网络资源。对于数据访问,应根据数据的敏感度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数据只能由相应权限的人员访问。同时,要建立访问审计机制,对访问行为进行记录和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采取措施。

3.2 数据加密技术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防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联网环境下,数据加密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对于存储在物联网设备中的数据,如用户的配置信息、设备的运行日志等,可以采用对称加密算法或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加密速度快,适用于对大量数据的加密,例如在本地设备存储数据时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安全性更高,可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等场景,如在设备与云端通信时用于保护传输的密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技术能够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例如,通过在传输层使用安全套接字层(SSL)或传输层安全(TLS)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安全传输。同时,数据加密技术还可以用于保护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验证数据的发送者身份,防止数据被伪造。

3.3 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

建立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在物联网时代,由于网络和设备的复杂性,安全威胁可能随时出现。通过安全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系统的安全状态。对于物联网设备,可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情况、数据流量等指标,及时发现设备是否被入侵或是否存在异常行为。例如,当一个物联网设备突然出现异常的数据流量,可能意味着该设备正在遭受攻击或者被恶意利用。在网络层面,监测网络的带宽使用情况、网络协议的运行状态等,以便发现网络攻击的迹象。同时,预警机制能够在发现安全威胁时及时发出警报,使相关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预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发送短信、邮件或在系统管理界面显示警示信息等。而且,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应该与安全防护的其他策略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安全性。

结束语: 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安全防护意义重大。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护策略,可应对各类安全威胁。持续关注技术发展,不断完善防护措施,将为电子信息工程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电子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与策略研究.建筑设计及理论,2024-08.

[2]李伟.电子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与策略研究.建筑设计及理论,2024-08.

[3]汤晓丽.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科学,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