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姜来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中心小学校 407806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与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常使课堂陷入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情境教学法以其独特魅力,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活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它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有望从根本上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1.1 内涵阐述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为核心。教师巧妙地将知识融入真实或模拟场景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知识产生的实际环境。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变得鲜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校园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各种选择,从而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然和生动。
1.2 优势体现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道德与法治知识枯燥乏味,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情境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法治意识。在情境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例如,在模拟法庭的情境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规范。最后,情境教学法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情境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能力,如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例如,在小组讨论情境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教学现状概述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内容逐字逐句讲解,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导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章节时,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交通规则的内容,而没有结合学生日常出行的实际情境进行讲解,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2 存在问题分析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难以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意义,从而缺乏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节约用水”这一主题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水资源的重要性,而没有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浪费水现象进行讨论,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其次,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面对校园欺凌现象时,学生可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但由于缺乏实际情境的体验,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最后,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学生参与度低,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学反馈不及时,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学生对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3.1 生活情境创设
生活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应用方式之一。教师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例如,在讲解“文明礼貌”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模拟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学生、老师、家长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践行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就在身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生活情境创设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道德情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例如,在讨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尊老爱幼的事例,让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深刻理解这一美德的内涵,从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3.2 故事情境引入
故事情境引入是另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策略。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生动地展现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时,教师可以讲述《狼来了》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男孩的不诚实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故事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角色的遭遇和选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
四、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情境,合理组织活动,确保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宋亚鲁.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一实验小学;,2025:767-769.
[2]何燕琴.主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5,(11):35-37.
[3]马娇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5,(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