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与幼儿冒险行为
刘静倪
桂华中心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000
一、引言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探索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场域,其中冒险行为作为幼儿主动挑战自我的表现,对其体能、认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当前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常因安全顾虑采取高控或放任策略,导致幼儿冒险行为受限或失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幼儿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实践观察,深入剖析教师指导策略如何作用于幼儿冒险行为,为构建科学的户外游戏指导体系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的再审视
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胜任、归属三种需求构成幼儿冒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自主需求表现为幼儿对游戏进程的掌控欲望,如选择攀爬方式;胜任需求体现为完成挑战后的自我肯定,如成功跨越障碍后的欢呼;归属需求则源于教师的信任与同伴的认可,如“老师说我能行”的自豪感。这三种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幼儿冒险行为的主动性与持续性。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揭示,教师的行为示范具有强感染力:当教师以平静心态观察幼儿爬高、用语言传递“挑战不可怕”的信号时,幼儿会更愿意突破舒适区;反之,教师紧锁的眉头或急促的制止声,会让幼儿将冒险与“错误”关联。
现实中,教师的指导困境呈现多重矛盾。一,安全认知偏差导致“过度保护”,部分教师将“避免受伤”等同于“限制行为”。二,专业能力不足引发“无效指导”,如幼儿在平衡木上摇晃时,教师仅说“小心点”却未提供具体支持,既未保障安全也未促进发展。三,园所管理压力加剧“保守倾向”,教师“怕家长投诉”是限制冒险行为的主因。这些困境的核心,是教师未能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动态平衡的认知与方法。
三、教师指导策略的核心框架
(一)环境创设:打造“可控挑战”的物质载体
环境是指导策略的隐性基石,其核心在于“提供有层次的挑战”。低结构材料的组合使用能创造多元冒险可能:将木板架在轮胎上可形成斜坡,叠加不同高度的积木可搭建“阶梯”,这些材料的可变性让幼儿能根据自身能力调整挑战难度。在“百变建构区”中,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PVC 管,幼儿自主搭建“隧道”,有的匍匐穿过,有的尝试弯腰快走,有的则合作抬高管道让同伴钻过。教师通过定期更新材料保持挑战新鲜感,同时在关键位置设置防护,使环境既充满探索空间,又筑牢安全防线。
(二)观察介入:构建“回应式”互动模式
观察的深度决定介入的精准度。教师需建立“行为-需求”解读能力:当幼儿反复推动重物时,可能是在探索“力的平衡”,需预判其是否需要支点提示;当幼儿突然远离同伴独处时,可能因害怕失败而退缩,需准备鼓励策略。介入时机的把握遵循“三不原则”:不干扰幼儿自主试错,如不打断其尝试不同爬法;不替代幼儿解决问题,如不直接帮幼儿扶稳摇晃的梯子;不否定幼儿的努力,如不说“你不行”而说“再试试另一种方法”。
(三)三维动态模型:实现策略的系统化运行“观察预判—适时介入—反思重构”的循环模型,是指导策略的操作核心。观察预判阶段,教师需记录“行为表现—情绪状态—环境因素”三维信息,形成对冒险行为的完整认知。适时介入阶段,采用“梯度支持”:对低风险挑战(如单脚站立)给予完全自主;对中等风险(如两人合作抬重物)提供语言提示;对高风险(如爬过高架)保持在 1米内安全距离,随时准备辅助。反思重构阶段,通过 “游戏叙事” 梳理经验:“今天小明从台上跳下时,先看了看垫子,说明他有风险意识,下次可增加台高”,这种基于证据的调整,使策略更贴合幼儿发展节奏。
四、策略落地的支持系统
(一)差异化指导:适配个体发展节奏
幼儿冒险行为的个体差异显著,需实施“靶向策略”。按年龄分层:小班侧重“感官探索型冒险”,如在教师监护下用手摸冰、踩水洼,教师指导重点是建立“安全触摸” 概念;中班侧重“肢体挑战型冒险”,如跳格子、钻山洞,指导核心是提升动作协调性;大班侧重“团队合作型冒险”,如集体搭建障碍赛,指导关键是培养分工与互助能力。按个性分类:对胆大幼儿设置“规则边界”,如“爬高前必须检查梯子是否稳固”;对胆小幼儿实施“小步引导”,如从“扶着老师的手爬低坡” 到“自己爬低坡”再到“尝试爬陡坡”,通过成功体验积累自信。
(二)园所保障:构建“容错”生态环境
管理层面需为教师松绑,建立“安全-发展”并重的评价体系:将“幼儿冒险行为的适宜性”“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纳入考核,而非仅以“无事故”为标准。专业支持方面,通过“案例研讨”提升能力,如组织教师分析“幼儿从秋千上跳下来” 的视频,讨论“何时介入”“如何引导”;邀请运动专家培训 “幼儿动作发展里程碑”,帮助教师判断挑战的适宜度。家园共育是关键一环,通过“游戏开放日”让家长观察幼儿在冒险中的成长,说明适度冒险的价值缓解家长焦虑。
五、结语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对幼儿冒险行为的影响呈现动态交互特征。教师需以理论为支撑,通过环境创设、观察介入、安全引导等策略构建支持性游戏生态,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管理协同。本研究提出的三维动态支持模型,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其核心在于将安全管理转化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安全的冒险”中实现自主性、社会性与身体能力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在游戏观察中的应用,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最终,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安全的守护者”与“冒险的引路人”,让户外自主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勇敢者乐园”。
参考文献
[1]张玲歌.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J].求知导刊, 2025, (11):110-112.
[2]申晓月,金翟欣,陈秋秋,等.幼儿教师对冒险性游戏的态度及实践障碍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5, 39 (03): 96-105.
[3]许红.走“浸”幼儿游戏,让师幼互动更“有力”[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 (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