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韩琳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商家镇人民政府,山东淄博 255000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畜牧养殖及工业发展等领域占据关键地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单一的农艺种植或农机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需求,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玉米生产效益的必然趋势。农艺技术通过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手段,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农机技术则凭借机械化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人力成本。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农艺技术的科学指导作用,又能借助农机的高效作业优势,对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不同群体认知差异、农机操作人员技能不足及农机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导致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面临诸多阻碍,难以实现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玉米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相结合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有效的强化对策,对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玉米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战略意义。[1]
一、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的结合现状
在当前玉米生产种植领域,农艺与农机技术的结合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从结合现状来看,在播种环节,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像东北、黄淮海等平原地区,大部分农户采用机械进行播种作业,能够保证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的一致性,满足农艺对合理种植密度的要求,例如黄淮海地区普遍采用60cm 等行距种植方式,与机械化播种机具适配良好。在整地方面,东北、西北地区提倡前茬秋收后利用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进行深松、灭茬、旋耕等作业,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且部分地区每隔 2~4 年进行一次深松作业的模式已相对成熟。然而,二者的结合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复杂多样,给农机具的通用性带来难题。如西南及南方玉米区,以丘陵、山地为主,种植方式复杂,间套作复种是主要特点,现有的大型农机具难以适应这种地形和种植模式,而小型机具在功能和作业效率上又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农机与农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农机研发部门与农艺研究机构沟通不够紧密,导致一些新研发的农机具不能完全契合农艺技术的最新要求,或者农艺技术在推广时未充分考虑农机作业的可行性,从而影响了玉米生产种植的整体效益。[2]
图 1 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图

二、影响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因(一)土地流转政策存在较多缺陷
土地流转政策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玉米生产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当前,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合同范本和标准流程,致使流转双方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同时,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许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取准确的土地流转信息,导致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此外,土地流转期限不稳定,部分农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土地难以收回,更倾向于短期流转,这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生产规划,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投入和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东北部分地区为例,由于土地流转政策存在缺陷,土地碎片化问题仍然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大型农机规模化作业的需求,难以实现农艺与农机的高效协同,制约了玉米生产种植的现代化进程。[3]
(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有较多认知差异
在玉米生产种植过程中,不同群体对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认知差异,成为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阻碍。科研人员侧重于从理论和技术创新层面研究农艺与农机的结合,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而农民更关注实际生产中的成本效益和操作便捷性,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度和应用意愿相对较低。此外,农机企业注重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在研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农艺技术的特殊要求,导致生产出的农机具与农艺技术难以匹配。农业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使得农艺与农机结合的技术推广效果大打折扣。这种认知差异使得农艺与农机技术在研发、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发挥二者结合的优势。例如,在一些地区推广新型玉米种植农艺技术时,由于农机具不配套,农民不得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严重影响了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推进速度和实际效果。[4]
(三)农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低
农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有效结合。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机具不断涌现,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农机操作人员大多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新型农机具的操作原理、维护保养知识掌握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操作不当、故障频发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还容易造成农机具的损坏,增加维修成本。同时,由于农机操作人员对农艺技术了解甚少,在作业过程中难以按照农艺要求进行精准操作,无法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完美契合。例如,在玉米播种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对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的控制不准确,导致玉米出苗不齐,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农机操作人员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也不利于农机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推广应用。
(四)农机技术水平低
农机技术水平较低是制约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玉米生产农机具在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耕整地环节,部分农机具存在耕深不足、整地质量差等问题,无法满足农艺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在播种环节,虽然精量播种技术得到了一定应用,但仍有部分农机具存在播种精度不高、排种均匀性差等问题,影响了玉米的种植质量和产量。在收获环节,玉米联合收割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收获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率高、破碎率大等问题。此外,农机具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农机技术更新换代缓慢,难以满足农艺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随着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对农机具的作业性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农机具在作业效率和质量上仍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严重制约了农艺与农机技术的结合和玉米生产种植的现代化发展。
三、强化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对策(一)建立符合现阶段玉米种植需求的农机农艺合作研究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机农艺合作研究机制是推动玉米生产种植技术升级的关键。政府应牵头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织农机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农机研发人员与农艺专家需深入田间地头,共同调研不同区域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将农艺技术参数精准融入农机具设计中。例如在西南丘陵地区,针对其复杂地形和间套作模式,合作研发轻便灵活、适应性强的小型农机具,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精准适配。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及时反馈农机作业中的问题,以便科研团队快速优化技术方案。此外,定期举办农机农艺融合研讨会,促进各方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加速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与应用,从源头解决农机与农艺脱节的问题,提升玉米生产的整体效益。[5]
(二)强化农业资金扶持力度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推动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购买先进适用的玉米生产农机具给予高额补贴,尤其针对智能化、多功能化农机具,进一步提高补贴比例,降低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购机成本,激发其采用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攻克农机技术瓶颈。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玉米种植户和农机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和融资担保,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此外,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针对因采用新技术、新机具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提高保险赔付比例,增强农业生产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为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三)定期开展农艺农机技能培训讲座
开展常态化的农艺农机技能培训讲座,是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促进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农业部门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对于农机操作人员,重点培训新型农机具的操作技能、故障诊断与维修知识,以及农艺技术要求,使其能够按照农艺标准精准操作农机具,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例如,在玉米播种环节,通过培训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的精准控制方法,确保玉米出苗整齐。针对农技推广人员,加强其对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国内外先进的农艺农机技术和经验,拓宽从业人员的视野。此外,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发手机 APP、网络课程等培训资源,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队伍。
(四)拓展经营规模
拓展经营规模是实现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高效结合的重要基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能力。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玉米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玉米附加值,增强农业生产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拓展经营规模,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为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深度融合创造良好条件,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成为阻碍农机高效作业和农艺技术落实的关键因素。为此,需加大资金投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修建灌溉渠道、完善排水系统,保障玉米生长各阶段的水分需求,同时避免因积水影响农机下地作业;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拓宽、硬化生产道路,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通行性,确保大型农机具能够顺利进出农田,减少因道路不畅导致的运输损耗与作业效率低下问题。此外,配套建设标准化农机库棚、维修站点,为农机提供安全存放和便捷维修保养场所,减少因农机存放不当造成的设备老化、损坏,保障农机性能稳定。通过全方位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既能为农机作业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也能更好地满足农艺技术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从而推动玉米生产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中农艺与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推动玉米产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二者结合现状与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合作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开展技能培训及拓展经营规模等对策,为解决当前发展困境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与政策支持持续深化,农艺与农机技术的融合将更紧密、高效,有望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助力我国农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军.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价值探讨[J].种子科技,2021,39(21):119-120.
[2]宣俊,肖洁,吴建军.贵州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融合性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03):259-262.
[3]李小军.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价值探讨[J].种子科技,2021,39(21):119-120.
[4] 苗军海, 徐宏军. 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价值探讨[J]. 南方农机,2025,56(04):63-65.
[5]严彦光.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研究[J].当代农机,2024,(08):34-35.
作者简介:韩琳(1979.08—),女,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科员,主要从事农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