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郭世平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心学校 816000
引言:
在我国,农牧区一直是最为广阔却又最具挑战性的教育领域之一。在这里,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堂课,而是与国家、社会、人民息息相关的责任。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推广,农牧区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一理念,成为了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亟需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地域差异、资源匮乏以及实施中的现实矛盾,思政教育的意义常常在这些地区无法充分体现,甚至未能触及到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因此,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创新性地推进思政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1. 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现状、背景分析
在广袤的农牧区,思政教育的传递依赖于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然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农村孩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常常被忽视,或者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1]。思政教育的落地,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的加强,还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与投入。
2. 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异
农牧区的教育资源差异,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相较于城市学校,农牧区的中小学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思政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2]。许多教师本身未接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传授方式不够成熟。学生的学习环境不理想,教学条件也极大制约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2 思政教育目标、实际执行中的矛盾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而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往往难以达成这一目标。农牧区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家庭背景也使得他们更难理解复杂的思想政治内容。思政教育的实施常常处于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中[3]。教师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这种落差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未能完全传递到每个学生心中。
3. 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3.1 思政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农牧区的思政教育亟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深度结合,以便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具体而言,教育内容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应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身边的典型人物以及实际的社会事件进行讲解,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感性化。例如,农牧区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传统的农业家庭,他们对“勤劳”、“诚实”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不陌生[4]。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农民的奋斗故事、当地优秀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更容易将这些抽象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同时,应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观念,如勤劳、朴实、节俭等,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价值教育体系。
3.2 政策支持、地方实践的有效对接
政策的支持是农牧区思政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然而,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不止于宏观层面的文件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地方实践中的落地与调整。各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以适应农牧区孩子的成长需求。例如,政策上可以加强对农牧区学校的财政扶持,优先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支持,确保教育条件的改善。同时,鼓励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设计思政教育课程,如以当地的农牧文化为基础,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政府还应促进农村家庭、社会各界与学校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文化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培养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动的意识。
3.3 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成效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6]。必须加强对农牧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能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定期的培训班、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采用互动式、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结束语:
农牧区的思政教育问题并非单纯的教学问题,它深深植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和文化差异等多维因素之中。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反而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契机。我们必须坚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不均与教育脱节的问题,真正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牧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通过整合政策、优化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农牧区的思政教育将在不久的未来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为当地学子的成长提供动力,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丹. 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12(03): 45-47.
[2] 王丽娟. 农牧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路径[J].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34(06): 101-104.
[3] 张伟. 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J]. 农村教育论坛, 2022,18(02): 56-58.
[4] 刘颖.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区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22, 29(11): 78-80.
[5] 赵明. 基于地方文化的农牧区思政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 15(04): 61-63.
[6] 陈璐. 农牧区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机制探讨[J]. 思政教育研究, 2022, 33(08):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