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

林思敏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6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倡导全面发展教育以及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

形式,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1],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社团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顺畅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功能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对于提升体育社团的组织效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部分社团存在部门设置过多或过少、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内部协调困难;组织层次过多,决策过程繁琐,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了社团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能力;二是内地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许多高校体育社团没有成文的管理条例。[4]管理主要依靠高年级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经验主义,[5]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社团在实际运作中无章可循;三是财务管理混乱,部分社团存在账目不清、资金使用随意、财务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四是成员管理制度不完善。

2.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社团运行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资金筹集与管理、成员招募与培训、激励与评价等方面。在活动策划与组织方面,大部分社团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 发展方向和特色不明显, 社团活动表现为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性、随意性。[6]导致活动吸引力不足。体育社团经费的多寡和管理的效益直接关系到社团活动的规模和质量,是体育社团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7]在资金筹集与管理方面,社团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赖学校拨款和少量的赞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社团活动的多样化需求;由于缺乏资金和场地的支持,难以培养管理人才和体育骨干,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校体育社团造成了压力。[8]在成员招募与培训方面,社团成员招募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导致招募效果不佳。在激励与评价方面,社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员的参与活动、贡献社团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奖励和认可,无法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优化策略

社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管理建设:一是制定规范的社团章程,明确社团的性质、宗旨、组织结构、成员权利义务、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为社团的管理提供基本准则;二是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包括活动计划制定、活动审批流程、活动经费报销、活动效果评估等方面;三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批流程和财务监督机制,确保社团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运行;四是建立成员管理制度,规范成员入会和退会手续,加强对成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积极性。高校体育社团应从活动策划与组织、资金筹集与管理、成员招募与培训、激励与评价等方面入手,完善运行机制要素,提高社团的运行质量和效果。在活动策划与组织方面,一是加强活动策划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根据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和月度活动安排,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二是注重活动主题的突出和内容的创新,结合校园文化和社会热点,策划具有时代特色和社团特色的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创新活动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 竞技与娱乐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9]等多种形式,拓宽活动的参与渠道和空间,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了高校体育社团在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高校体育社团在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发挥。同时,高校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在活动策划与组织、资金筹集与管理、成员招募与培训、激励与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员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制定规范的社团章程;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优化策略,以及优化运行机制类型、完善运行机制要素、 提高运行机制效果等运行机制优化策略,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大为.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三全育人” 的路径及对策[J]. 体育学刊

2022(4):98-103

[2] 谢霞;王步;高力翔.自组织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运行瓶颈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1):67-73

[3] 崔树林, 穆益林, 李永华, 等. 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 体育学

刊,2008,15(11):71-74

[4] 张培刚, 程斌.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

刊,2009,16(4):63-66

[5] 彭文刚,吕在艳,曾志海.“第二课堂”制度下体育社团活动对提升学生能力的路径

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3):114-116

[6] 王哲,梁红霞.湖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86-93

[7] 夏琼华.美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3):22-26

[8] 田进,于易.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22(3):122-126

[9] 王艳,张建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 2005

(6):90-91

[10]李霞,袁宏.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J].山东体育科

技 2004(4):71-73

[11] 卜苏利.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5(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