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党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郭霏龙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七支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 026000

引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对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将其作为开展党建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遵循。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数字化时代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涵

(一)数字化时代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与新要求

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建工作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鲜明特征,这些新特征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化特征体现在党建工作的时空边界被极大拓展,传统的面对面、点对点的工作方式逐渐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转变,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开展、党建资源配置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数字化时代对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大势,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本领,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学会利用数字化手段搜集整理信息、分析研判形势、谋划推进工作,要提高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意识,努力成为既懂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使党建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智能化特征表现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准确把握党员思想动态、学习需求、行为特点等信息,为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党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要求党建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经验型决策模式,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机制。精准化特征反映在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显著增强,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实现党建资源的精准投放、党员需求的精准识别、党建效果的精准评估,避免了传统党建工作中的“一刀切”现象,这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1]。

(二)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大机遇,这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从技术发展层面看,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从产业变革层面看,交通运输业正经历着从传统运输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从单一运输方式向综合运输体系、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的深刻转变,急需既懂传统交通理论又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从国际竞争层面看,全球交通运输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起步较早,我国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2]。

(三)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与丰富的价值意蕴,这种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政治方向的把握上,更体现在育人理念的塑造、培养过程的优化、质量标准的提升等各个方面。从政治逻辑看,党建工作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自觉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教育逻辑看,党建工作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与现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从发展逻辑看,党建工作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持续改进,这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党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在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困境集中体现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严重,多数单位的党建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三会一课”、理论学习等基础层面,缺乏与交通运输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党务工作者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受限于现有的政策框架和考核体系,难以突破部门壁垒,无法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

从政策执行层面看,上级党委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要求在基层落实中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党务工作者在具体操作中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和量化指标,导致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更多重视党建工作的形式化指标,而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等实质性成果关注不够,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党务工作者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3]。

(二)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数字化转型深刻改变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方式,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需求,这些需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层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技术技能需求方面,数字化时代的交通运输人才必须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在思维方式方面,数字化时代要求人才具备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能够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与强烈的变革精神。在学习能力方面,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要求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持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适应能力方面,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工作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在素质要求方面,数字化时代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实践难点

当前,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难点与障碍,主要体现在理念认识不到位、机制体制不完善、方法手段不先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在理念认识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两张皮”现象,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党建工作是额外负担,影响了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机制体制方面,现有的管理体制往往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分别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统筹安排,党建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合作不紧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在方法手段方面,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会议传达、文件学习、活动开展等传统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与技术支撑,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资源配置方面,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缺乏统筹规划,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存在资源投入不足、配置不均衡等现象,影响了融合发展的效果。在评价考核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客观评估融合效果,也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三、构建党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数字化党建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

作为党务工作者,应主动运用数字化手段革新传统党建工作模式,构建集党员管理、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通过建立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数据库,动态跟踪每名党员的专业技能发展轨迹和思想政治表现,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在具体工作中,可依托平台开设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学习专栏,定期推送行业政策解读、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让党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从政策落实角度,党务工作者应建立健全数字化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平台使用规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确保数字化党建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与人事、技术、财务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协同发展

党务工作者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协同发展中,应从组织建设、制度完善、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要建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人才培养重点任务,统筹安排思政教育和专业培训计划,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设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从政策保障角度,党务工作者应积极争取上级党委和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推动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务晋升等环节,既要考核专业技能水平,也要考量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实现德才并重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教育,形成人人关心人才培养、人人参与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5]。

(三)产学研党建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产学研党建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需要在组织架构、合作模式、资源配置、利益分享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党建联盟,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门工作机构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协调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应发挥各自优势,高校提供人才培养资源与科研支撑,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创新平台与项目支持,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就业机会,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在合作模式方面,应探索多样化的产学研党建合作模式,包括共建党支部、联合培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平台等,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重开展联合党建活动,通过共同组织学习研讨、实践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增进各方的了解与信任,深化合作关系。

结语

数字化时代党建引领交通运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党建工作的新特征与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系统构建数字化党建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协同发展、产学研党建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志越,赵亚宁.数字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人才数字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5,38(02):28-32.

[2]董国疆,翟瑞雪,高俊玲.高校基层党建与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融合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学刊,2025,11(14):12-16.

[3]杨冉,刘佳其,申子嫣,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5,(9):60-62+66.

[4]丁欣,罗昕,彭情.“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5,(01):95-98.

[5] 庞天琪. 新时代高职校企党建共建与学生培育融合路径研究[J]. 区域治理,2025,(10):0087-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