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铸牢共同体意识育文化素养

作者

杨桂莲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六中学 816099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交融。在阅读中,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也在故事里找寻归属感。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使学生在字里行间建立文化认同,是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1.铸牢共同体意识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1.1 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要素

共同体意识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包含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等核心要素。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并通过实践深化这种意识,使其成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1]。这种认同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与目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语言训练、思维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文本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也是学生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应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与文化的认同,增强审美能力与思辨能力。

1.3 阅读教学对培养共同体意识文化素养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社会责任、人际关系和文化特质,学生能够构建对历史、民族和时代的整体认知,使阅读成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深化共同体意识。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有一定的实践探索,但仍存在多个问题,影响了这一目标的深入落实。例如,部分教师对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将阅读教学局限于字词理解和文章结构分析,忽略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课堂教学更关注考试要求,而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较少,使得阅读变成单一的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上,讲解式教学仍占主导,缺乏互动与讨论,学生的思维未能在交流中碰撞,导致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停留在浅层,难以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使得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流于表面,学生难以真正产生共鸣。

此外,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局限性较强,教材中的篇章虽涉及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但教师往往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文本背后的共同体价值。同时,课外阅读资源的推荐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限制了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

3.渗透的策略与方法

3.1 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决定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和思考广度。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激发共同体意识的作品,让他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文化的延续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力[2]。

经典作品《纪念白求恩》展现了一位国际主义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白求恩为何能够跨越国界,为中国人民献出生命。通过讨论“奉献精神是否仍然重要”这一问题,引导他们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互助精神,并联系自身经历,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不乏蕴含共同体精神的篇章,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探讨文化遗产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理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如何推动共同体发展。

3.2 优化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铸牢共同体意识育文化素养的目标,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应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社会价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例如,在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时,可以设定目标:理解体育精神与民族自豪感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问题:“吕伟的胜利是否仅仅是个人的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员的成就背后不仅是个人努力,更有团队支持、国家培养以及观众的鼓励,这种集体协作与情感共鸣正是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3.3 多样化教学方法

单一的讲解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他们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建立更深刻的文化认同。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类似真实环境的课堂体验。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人类如何依靠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生态共同体意识。

同时,比较阅读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将《乡愁》与其他抒发家国情怀的诗歌进行对比,探讨不同作家对乡土情结的表达方式。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让他们在比较分析中加深对共同体情感的体悟。

至于读写结合则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国石拱桥》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身边建筑文化的文章,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3.4 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

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文本解读,还需要在互动中深化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学习,在碰撞中形成新的认知。

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还需要白求恩精神?”每个小组收集相关事例,如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讨论后进行展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合作意识,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者,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运动员、教练、记者等身份,模拟采访与答辩,使他们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

3.5 引导课外阅读拓展

课堂之外的阅读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更广泛的文本中体会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面向。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阅读书单,例如推荐《乡愁》作者余光中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思考海外华人如何在文字中寄托文化归属感。同时,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在不同作品中感受到的共同体情感,借助同伴的理解视角丰富自身认知[3]。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塑造认知,也构筑情感纽带。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使阅读不只是语言训练,而是精神滋养,最终汇聚成理解、认同、共鸣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煜晗.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推进策略[J]. 宁夏教育, 2024, (12): 21-22.

[2]倪晓华. 谈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 (11): 52-54.

[3]白雪.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以《我爱这土地》为例[J]. 考试周刊, 2024, (04): 39-42.

课题题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文化素养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QHJYSZ202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