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石油化工压力管道失效模式及检测方法优化

作者

许世彪

中特检管道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3 身份证号码:500237199812267898

引言:石油化工行业中,压力管道是输送各类介质的关键设施。然而,受工况复杂、运行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压力管道易出现失效问题。研究其失效模式并优化检测方法,对降低事故风险、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人员安全与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化工压力管道失效模式

1.1 腐蚀失效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腐蚀失效是压力管道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腐蚀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石油化工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腐蚀性介质,如酸性物质、盐分以及一些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学物质等。这些介质与管道金属表面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破坏管道的金属结构。例如,硫化氢气体在潮湿环境下会对管道产生电化学腐蚀,使管道壁变薄,强度降低。而且,不同金属连接时可能形成电偶腐蚀,加速管道的损坏。

1.2 疲劳失效

疲劳失效在石油化工压力管道中也较为常见。压力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会承受交变载荷,这种交变载荷可能来自于内部介质压力的周期性变化、管道的振动等。当管道承受的交变应力超过其材料的疲劳极限时,就会在管道的薄弱部位产生微观裂纹。随着交变载荷循环次数的增加,这些微观裂纹会逐渐扩展,最终导致管道的突然破裂。例如,在石油化工装置频繁的启动和停止过程中,管道内压力的快速变化会产生交变应力。疲劳失效往往具有突然性,难以预测,一旦发生,会对整个石油化工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生产中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1.3 变形失效

变形失效是石油化工压力管道失效模式中的重要类型。导致变形失效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不当的安装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在管道安装过程中没有按照正确的规范进行操作,如管道的支撑间距不合理、连接部位安装不牢固等,在管道投入使用后,就容易在内部介质压力、外部荷载以及自身重量等作用下发生变形。另外,超温超压运行也是造成变形的重要原因。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或者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管道内的温度和压力超出设计范围,管道材料会发生屈服变形。管道一旦发生变形,其内部的应力分布会发生改变,可能进一步引发裂纹的产生,最终导致管道失效,影响石油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2. 现有检测方法分析

2.1 无损检测方法

当前主流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超声波检测(UT)、射线检测(RT)和磁粉检测(MT)。以UT为例,传统设备定位误差约 ,而采用相控阵超声(PAUT)后精度提升至±0.3mm ,检测效率提高 40% 。然而,2022 年API统计显示,仍有 23% 的管道失效源于未检出的微观裂纹,表明现有技术对材料疲劳损伤的灵敏度不足。主要研究缺口在于:缺乏对异种金属焊缝缺陷的定量评估标准,且高温环境下信噪比劣化导致漏检率升高15% 以上。行业亟需开发抗干扰算法和自适应探头技术。

2.2 理化检测方法

常规理化分析包含硬度测试、金相分析和化学成分检测。某炼厂案例表明,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替代传统光谱仪后,元素分析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20 分钟,但数据表明其对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的误判率仍达 12% 。据CSB事故数据库统计,2015-2022 年间全球 37 起管道灾难性失效中,有9 起源于材料退化机理误判。当前最大技术短板是:离线取样导致时效性差,且微观组织分析依赖人工经验。需突破原位微区表征技术与AI辅助判读系统的融合应用。

2.3 在线监测方法

基于光纤传感的分布式声学监测(DAS)系统已实现泄漏定位精度 ±50m ,较传统压力波法提升5 倍,但NACE报告指出其对于 <3mm/h 的缓慢渗漏响应延迟仍超过72 小时。对比 2018 年与 2023 年数据,引入机器学习后预警误报率从 18% 降至 7% ,但突发性应力畸变的捕获率仅改善 9% 。关键缺陷在于:现有系统对多参数耦合失效(如腐蚀-振动协同作用)的建模能力不足,且缺乏与数字孪生平台的实时数据融合标准。未来需重点攻关多物理场联合反演算法。

3. 检测方法优化策略

3.1 技术精度提升

当前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检测技术存在显著的失效模式-检测方法匹配性缺陷。现有检测体系多针对单一失效机理设计,如涡流检测对均匀腐蚀敏感度达 95% ,但对疲劳-腐蚀复合失效的协同识别率不足 60% 。美国API 571 标准指出,炼厂管道 32% 的失效源于多机理耦合作用,而现行检测方案仅能覆盖其中 48% 的潜在缺陷。建议构建失效模式矩阵与检测方法映射数据库,采用声发射(定位活性裂纹) + 脉冲涡流(量化壁厚损失)+数字图像相关(应变场重构)的三元协同检测体系。未来需重点开发多物理场融合探头与自适应扫描路径算法,以实现亚表面 3mm 级复合缺陷的精准判别。

3.2 设备性能增强

现有检测方法多聚焦单一失效模式(如腐蚀、裂纹或疲劳),然而实际工况中,管道往往面临多机制耦合失效的挑战,尤其是疲劳-腐蚀复合失效的协同作用问题。此类复合失效模式下,单一检测技术的检出率显著下降,亟需建立失效模式与检测方法的匹配性分析框架。研究表明,超声检测(UT)对腐蚀缺陷敏感但易受材料晶界噪声干扰,而涡流检测(ECT)虽能识别表面裂纹却难以评估深层疲劳损伤。通过引入多模态检测技术组合(如相控阵超声+脉冲涡流),可实现对复合失效特征的互补识别:相控阵超声能精准量化腐蚀壁厚减薄,脉冲涡流则可同步监测近表面微裂纹的萌生扩展。进一步提出基于风险等级的检测策略优化,对于高后果区(HCAs)优先采用声发射(AE)在线监测与导波(GW)长距离筛查的组合方案,其疲劳裂纹检测灵敏度较传统RT提升40% 以上。未来应重点开发智能诊断算法,将机器学习与多源检测数据融合,建立复合失效特征图谱库,最终形成"失效机理-检测参数-评价标准"的闭环优化体系。

3.3 流程完善优化

完善和优化检测流程对于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检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详细了解管道的设计参数、运行历史、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等。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计划,确定检测的重点部位和检测方法的选择。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无损检测时,要控制好检测的参数,如超声检测的频率、磁粉检测的磁化电流等。要做好检测数据的记录和管理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检测结束后,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对整个检测流程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检测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石油化工压力管道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明确石油化工压力管道失效模式并优化检测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对失效模式的深入分析和检测方法的合理优化,可有效提高压力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石油化工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占龙,程艳林.石油化工压力管道设计中的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15):187-188.

[2]陈阮,石油化工承压设备检验检测工艺优化.广东省,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茂名检测院,2019-07-28.

[3]王聪,王耀华,盖怡凯.石油化工用压力管道破坏形式分析及其无损检测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5,(0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