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产业项目综合开发的规划与管理技术研究

作者

孙瑞阳 隋众 李士客 孙苗苗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 辽宁宽甸 118200

引言:依托 741 万亩林地, 78.4% 森林覆盖率的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资源,2021 年启动建设15 个林业产业示范基地,涉及红松良种嫁接、林下参种植等七大类。项目总投资496.04 万元,以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管理,解决产业“小散弱”、经营“粗放”等问题,做到“生态增效、林农增收”。本文参考其经验,分析适宜山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技术。

一、项目特征:资源约束下的开发平衡

(一)资源禀赋导向产业适配

宽甸林业产业布局按照“立地条件-树种选择-模式设计”相配原则,海拔400 米以上山地种红松良种嫁接基地,高海拔冷凉气候延长果实发育期[1]。鸭绿江沿岸低海拔地带种无公害桃,靠水体调节避免倒春寒;腐殖质层深的缓坡地发展林下参,砂壤土地区推广大红松间作苍术,通过复合模式提升土地产出率。落叶松人工林冠下种刺嫩芽,经过修枝控制郁闭度,保证刺嫩芽光照,维持森林生态功能。

(二)长周期项目风险分层

项目建设期1 年,收益期 17-60 年,风险具有阶段型。技术性风险红松嫁接要精确掌握好接穗采集时间、贮存温度、嫁接方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造成生长期损失,市场性风险软枣猕猴桃在盛果期存在价格变动,需借助冷链物流与电商途径来减小滞销风险。生态性风险开展林下经济时务必对土壤墒情及森林郁闭度展开动态观测,以免造成过度开采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状况。

(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项目涉及政府、经营主体、技术单位、农户三方,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加持-利益链接来达成合作。政府财政补助偏向种苗购置,科技培育方面,以此来拉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创建起三级培训体系,保证技术准则落到实处,并采用保底收益 +i 按股分红的形式,点燃农户参与的热情。

二、三维规划技术:从资源到模式的设计转换

(一)现状调研:构建分析矩阵

运用GIS技术进行全面资源本底清查,绘制林地类型图,准确锁定优势树种分布,山野菜及野生药材丰富地区,土壤检测显示大部分基地适宜林下参、苍术[2]。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发现有机山野菜、林下参在终端价格方面优势明显,需求增速很快,与省内同类产品对比,确定“地理标志+有机认证”发展路径。开展政策适配性评价,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类政策,抓住名特优经济林,林下经济先下手布局时机,加入“一乡一品”产业集群创建中,为林下经济铺路奠基。

(二)目标设定:三维协同

林业产业项目综合开发目标要达成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协同,从生态角度讲,把森林覆盖率做到 80% ,削减水土流失 30% 以上,保留 30% 的天然植被。从经济角度来说,带动总产值超越5000 万,经营主体赚钱能力加强,林农人均年增收超过 2000 元。从社会角度来讲,带动 500 人以上就业,创建 20 家新型经营主体,每年培训 2000 人次,三者相互支撑,以生态为根基,经济为动力,社会为支撑,推动宽甸林业朝着生态美百姓富的方向发展。

(三)项目设计:立体模式与技术融合

空间布局优化,把沿江经济带,中部山区产业集群,东部深山林下经济区划分出来,分别安排鲜食水果,红松良种嫁接与间作药材,林下参等高附加值项目。推广红松-刺嫩芽-苍术复合系统,苹果园-山野菜套种等立体开发模式,优化土地产出率。

技术路线创新、引进良种,降低红松嫁接苗结实期。提高燕红桃单产,集成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施用数量,在软枣猕猴桃基地安装物联网传感器提高灌溉效率。

(四)规划评估:动态调整

建立“季度监测-年度评估-五年调整”的机制,监测苗木的成活率,病虫害的发生率,产值增长率等关键指标。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项目,例如把普通桃园改成有机桃园,申请绿色认证,增加收益。

三、全周期管理技术:精细管控策略

(一)组织管理:矩阵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

要达成高效管理和创新发展,创建起完备的管理更新体系。在管理结构上,创建起三层管理体系,决策层由多个部门形成的领导团队,冲破部门壁垒,去解决跨部门问题,管理层设置项目管理办公室,通过“周调度,月通报”来巩固过程管理,执行层各经营主体签定《技术标准保证书》,保证操作符合标准,形成起协同更新机制[3]。同金融组织一道推出专门贷款,减轻经营主体自筹资金的压力,和科研机构展开“定向培育”协作,给本地团队自主研发增添能量。

(二)资金管理:闭环控制与效率优化

建立全面的资金运作体系,一方面推行多样化的筹集形式,利用财政资金去精准引导,并且还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来投入项目建设当中。创新采用一些金融工具,从而可以很好地应对那些有着较长运作期限的项目,另一面则实行详细的预算控制计划,塑造起三级的预算系统。在这种状况之下通过“每个月度报账加上外部单位进行监督”的规定制度,随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工作,及时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的超出费用的状况,并对此采取纠正措施,使得资金使用保持得更加符合标准。

(三)质量管理:标准引领与过程控制

为把好产品质量根基,创建起全链条的质量管控体系,在标准体系的创建当中,制定出地方标准手册,执行“四证一签”的准入制度,创建产品追溯系统,做到全过程的可追查。在重要的环节控制方面,从源头抓起,把控种苗的质量,对生产程序实施规范,像控制林下参种植密度、土壤pH值等,禁止山野菜采收前用药,并且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全方位守护项目的质量。

(四)风险管理:全要素识别与应对策略

为防范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经过梳理后,准确识别出的自然、市场、技术这三类 23 个风险点,红松晚霜冻害、山野菜滞销等等风险高的场景已经确定,并形成了一份完备的风险清单加以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分等级的应对策略,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喷洒防冻剂抵御霜冻、建立冷库以解储存之困、轮换土地种植以保万无一失,同时搭建应急保障体系,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四、结论

宽甸实践认为林业产业综合开发要以资源适配性规划为基础、以全要素精细化管理为保障。要不断探索数字林业应用、产业链延伸、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式方法,为山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未来需深化数字技术与林业融合,拓展深加工产业链,创新碳汇交易等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数字赋能、产业增值、生态增效”的山区绿色发展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彭 景 润 . 林 业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及 优 化 路 径 研 究 [J]. 林 业 科 技 情报,2024,56(02):182-184.

[2] 马 依 莎 . 林 业 产 业 规 划 与 发 展 应 融 入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J]. 中 国 商界,2023,(11):102-103.

[3]金隆,李建军.现代林业产业规划管理及发展[J].南方农业,2014,8(2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