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的气象信息查询监测服务平台
付莉雯
灯塔市气象局 辽宁 沈阳 111300
1. 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1.1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中国气象局《气象大数据行动计划(2017-2020 年)》和《气象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气象信息化为核心,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在此政策框架下,传统气象业务系统存在的数据孤岛、功能分散、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开发一体化的气象信息查询监测服务平台,以满足决策气象服务对数据实时性、功能综合性、服务智能化的需求,助力气象业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型。
1.2 现有业务痛点分析
1.2.1 数据查询效率低:
各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集成接口,多源气象数据(如降水、气温、风速等)分散存储于不同平台,需人工跨系统检索、整合,导致多要素、多时间尺度的综合查询功能缺失,严重制约气象分析与决策的时效性。
1.2.2 监测报警协同性差:
现有监测预警平台独立运行,数据来源和阈值设置标准不统一,导致报警信息不同步、漏报/误报风险高,无法形成全域、实时的气象风险预警网络,影响灾害应对的及时性。
1.2.3 对外服务智能化不足:
决策材料生成:计算时段平均气温需人工从MDOS导出Excel并处理,流程繁琐、易出错;
气象证明开具:风速等级与保险理赔标准的比对依赖人工,缺乏自动化判定工具;
可视化分析局限:灯塔市雨量图仅以柱状图呈现,未与地形图结合,空间分布特征可视化不足,难以支撑精细化气象服务。
1.3 研究必要性
本平台的开发可突破传统业务瓶颈:
整合多源气象数据,实现“一站式”查询与分析;
统一监测报警规则,提升灾害预警的协同性与准确性;
自动化处理气象数据,生成决策材料与可视化图表,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服务效率与精度;
为灯塔地区气象业务提供智能化、可视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气象服务向“精准化、智慧化”升级,符合气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 研究内容
2.1 核心功能设计
2.1.1 多维度数据查询
支持实况数据(实时观测)、历史数据(多时间尺度回溯)的多要素(降水、气温、风速等)联合查询,提供表格、图表、空间分布等多样化展示形式,满足预报员对气象数据的深度分析需求。
2.1.2 智能监测报警
对降水(雨量、雨强)、气温(极值、异常波动)、风速(等级、 gust 风)等关键要素设置动态阈值(可自定义调整),实时监测数据异常,触发分级报警(声音、弹窗),并自动关联历史数据与预警案例,辅助灾害决策。
2.1.3 可视化与决策支持
自动绘制叠加地形图的雨量图、风速矢量图、气温图,直观呈现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
基于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嵌入数据溯源与可视化图表,提升材料的科学性与可读性。
2.2 系统集成目标
将数据查询、监测报警、可视化分析、决策材料生成等功能整合于统一平台,实现
技术架构一体化:避免功能冗余,降低维护成本;
用户体验优化:简化操作流程,提升预报员工作效率;
服务场景拓展:覆盖气象预报、灾害应急、公众服务等多场景,增强平台的实用性与普适性。
3. 系统设计
3.1 技术架构
3.1.1 开发环境
采用 C# 语言、Visual Studio 开发工具,构建跨平台、高性能的桌面应用。
3.1.2 数据获取
通过 RESTful API 的形式访问中国气象局“天擎”数据平台的API 接口,实时/批量获取气象观测数据(如JSON格式)。
3.1.3 模块设计
数据检索模块:实现多条件筛选(时间、要素类型)、数据聚合(如时段平均、空间插值);
监测报警模块:基于规则引擎动态解析阈值条件,触发报警事件;
决策支持模块:通过模板引擎(如 DocX) 自动填充数据与图表,生成标准化决策材料。
3.2 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采集:从“天擎”接口拉取实时/历史气象数据;
数据清洗:处理缺失值、异常值,确保数据质量;
业务逻辑处理:根据查询条件/监测规则,调用算法(如空间插值、时间序列分析)生成目标数据;
可视化与输出:将处理后的数据渲染为图表、地图或文档,通过 UI 界面展示或导出。
4. 技术方法
4.1 核心技术栈
4.1.1 语言与工具
C#(面向对象编程,提升代码可维护性)、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支持快速调试与部署);
4.1.2 数据交互
RESTful API(标准化接口,确保与“天擎”平台的无缝对接)、JSON/XML 数据解析(高效处理气象数据格式);
4.1.3 可视化技术
行政地图数据、前端图表库Meteoinfo(实现数据动态可视化);
4.1.4 自动化办公
文档生成技术(如 OpenXML SDK),实现决策材料的批量生成与格式定制。
4.2 技术创新点
4.2.1 多源数据融合
突破传统系统的“数据孤岛”,实现气象观测、预报、地理信息的深度融合;4.2.2 智能报警引擎
支持阈值动态调整与多渠道报警,提升灾害响应的敏捷性;
4.2.3 可视化增强
气象要素与地形图的叠加展示,为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直观的空间分析工具。
5. 技术难点与解决路径
5.1 已解决问题
数据权限与接口访问:通过与市局信保中心、省局信息中心协作,完成“天擎”账号申请与接口测试,实现气象数据的安全、稳定获取。
5.2 当前攻关方向
5.2.1 平台架构优化
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数据查询、监测报警、可视化等功能解耦,提升系统扩展性与容错性;
开展用户需求调研(预报员、气象服务人员),基于敏捷开发模式迭代优化UI/UX 设计,确保平台操作符合业务习惯。
5.2.2可视化算法优化
研发 自适应空间插值算法,提升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图的精度(如复杂地形下的雨量插值);
设计 动态阈值学习模型,基于历史数据与机器学习(如决策树、LSTM)优化监测报警规则,降低误报率。
6. 总结
本研究以气象信息化政策为导向,针对灯塔地区气象业务的实际痛点,构建一体化的气象信息查询监测服务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与功能整合,有望突破传统业务瓶颈,提升气象数据处理效率、监测报警协同性与决策服务智能化水平,为基层气象业务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