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张凌 张玉环 刘蕊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730030

脑梗死是近些年临床上比较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并且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趋势正在逐年呈上升,目前是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会影响正常的供氧和供血,导致脑组织和脑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多数患者发病后常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正常肢体功能,还会降低生活质量[1]。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脑梗死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是可以逆转的,发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故本文将对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3 年 05 月-2024 年 07 月期间,选取 68 例脑梗死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各 34例。其中对照组男20 例,女 14 例;年龄 43-85 岁,均值( 58.61±2.96 )岁。观察组男18 例,女 16 例;年龄 40-83 岁,均值( 58.75±3.21 )岁。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1)确诊为脑梗死疾病;(2)临床资料齐全;(3)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不能积极配合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1)肢体功能障碍评估。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采用专业评估工具对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此为参考合理制定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方案。针对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注意事项等予以患者说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2)被动训练。卧床休养期间,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体位,减少对患侧肢体的压迫,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侧肢体功能。调整患者为仰卧体位,身体自然放松,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完成患肢关节、腕、肘、膝、踝等部位的屈曲、旋转和外展等训练,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训练上肢、下肢的训练,训练具体时间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宜,切忌过度训练。(3)主动训练。评估患者被动训练结果,符合主动训练要求者可进行主动训练,先从床旁站立开始,恢复下肢力量,辅助床围栏尝试迈步,促进肢体平衡。借助行走器等工具在室内进行行走、蹲起等训练,增加下肢肌肉力量,综合评估训练效果以后可鼓励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有助于改善下肢肢体功能。指导患者自然站立,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最大程度上举患肢,沿着肩周作外旋、内旋等训练,改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恢复上肢功能。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2]、经 Fugl-Meyer 量表(FMA)和改良 Barther 指数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 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算。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 )表示,以 t 检验;计数数据以 n( (%) )表示,以 X2 检验。 P<0.05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两组对比,观察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不仅会影响正常肢体活动,对生活、社交等均有影响。因此,早期采取肢体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针对脑梗死患者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实施前通过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估,可以更加详细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系统地完成各项训练,从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通过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说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原因分析,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以为患者提供关节、肌肉、平衡及步态等多方面的专业指导,促进关节活动,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3]。适当的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跌倒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建金.中药加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7):8-11.

[2]高亚飞.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6):283-284.

[3] 曾斯萍.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