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

作者

萨出日嘎

科尔沁右翼中旗新佳木中心校 0294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育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核心目标,高度重视知识、情感与行为在道德养成进程中的协同作用。在此背景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范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亟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置于教学核心地位。

1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中,部分教学内容显得过于传统,未能紧跟社会现状与时代变迁的步伐。举例来说,尽管某些案例与故事蕴含教育价值,但它们因时代久远,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

1.2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倾向于运用传统的单向讲授方法,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及交流。此类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业兴趣,又难以适应他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多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鲜有主动思索与探究的机会。

2 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2.1 深度研读,挖掘教材思维脉络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依据,它是知识传承的载体,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学本,教材中丰富多样的栏目设置,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训练资源,教师应进一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内涵,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师依托“阅读角”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交流会”活动,让学生在分享跟倾听中感受科学家精神;借助“相关链接”,引领学生探寻月球上以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利用“活动园”播放展示古代科技成就的微课,还拓展推荐《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思维的广度跟深度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实现显著拓展,教师在解读教材中切准学生思维脉络,不断冲击着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思考的进一步跟知识的交融,学生们学会从多维度剖析知识,灵活且综合地运用所学,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知识架构,其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2.2 思辨讨论,深化思维内涵

挑选辩论议题是开展辩论活动的关键,由于议题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并具备争议性和现实关联性,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举例来说,在教授“班级”时,能够辩论班级规章是否应严格执行;在讲解“学会宽容”时。能够探讨宽容是否代表无条件的妥协,教师选择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确保议题既有挑战性,又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引发进一步思考和辩论。实施科学分组对辩论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精心安排每组学生的组合,确保各小组的整体实力均衡,鼓励学生根据个人观点和兴趣自主选择辩论的正方或反方,以激发他们的参跟热情和积极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进行辩论指导时,教师得像是一个巧妙的向导和策划者,得把学生引向对议题的进一步思考跟讨论,巧妙地提问、引导和点评,教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仍然能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提高辩论的技巧,教师得掌握好辩论的节奏和时间,确保辩论不会拖得太长或者变得过于激烈。避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尊重不同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那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辩论素养和沟通能力。

2.3 分层差异化施教,推动思维进阶跃迁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习惯、能力水平及认知成熟度上的多样性,教师应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精心设计梯度化的学习任务,并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特性挑选恰当的教学材料,以此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序提升,促进知识、情感与技能的内在整合,同时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以“科技进步惠及人类”课程为例,实施“科技创新劳动变革”的实践项目。教师将项目任务划分为不同难度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挑选适合自己的挑战项目,并激发他们勇于挑战自我,尝试完成所有项目。初级挑战任务(易于):在电力设备发明之前,人类主要依赖体力劳动,电力设备问世后,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学生需在家挑选一种电器,绘制其操作指南,深刻体验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高级挑战任务(难度较大):结合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劳动经验,细致观察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一个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的创新工具。这种分层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时打牢基础、积累经验,而在尝试高级任务时激发潜能、实现创新突破。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科技在推动劳动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且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锻炼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劳动技能,促进了道德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同步提升。

2.4 联系生活,拓展思维空间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普遍面临着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未能达到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经验,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模拟、主题实践、社会调研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思辨性主题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他们的思考、想象和实践能力。以“学会宽容”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别体验宽容与不宽容的不同角色,通过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宽容和不宽容带来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宽容他人。在角色扮演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验,以进一步加深对宽容概念的理解。

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美丽.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J].学园,2024,17(04).

[2]李朝霞.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