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构建扎实有效课堂

作者

程有琴

开化县天地小学 浙江省衢州市 324399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时代发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走进课堂的学生就不会再是白纸一张那么简单了。如果我们教师忽视这一点,忽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教学时,还是把学生看成一点都不懂进行讲解,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使得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底细,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把握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我们的课堂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精讲精炼。因此,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构建有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现状透视

1.寻找 “起点”的策略有误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学生认知起点的策略基本是要么把教材中的普遍起点内容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认知起点。而这样的起点与学生真实的起点相比,可能会过低,也可能会过高。过高的认知起点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过低的认知起点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上只会重复他们已经会的,而对学习没有兴趣。

2.运用“起点”的意识不强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也会通过课前谈话、提问等形式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虽然找到了它,但很多教师往往不去运用它,而是对此置之不理,还是按照原有的预设完成教学,对运用“起点”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淡薄。

二、寻找学生认知起点的策略

1.沟通知识联系,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再也不能把教材一层不变是的教与学生,而应该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对每部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编写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及各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都应清楚掌握。对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应清楚知道它在本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是它的基础,之后它又会是哪些要学知识的基础,准确找到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

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而且已掌握的比较熟练,因此给与学生的这一逻辑起点,我把这两节课进行重新组合,在学习了 25.2÷6 之后,马上出示 25.2÷0.6 问:25.2÷6 与 25.2÷0.6 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除数是整数,另一个是小数。

师:那么 25.2÷0.6 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小组内交流下。(学

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生 1:我把 0.6 变成整数再除。用 25.2÷6 师: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 2:不赞成,除数 0.6 变成了 6,那么商肯定变化了。

师:对,除数变了,商肯定也变了。那么,要使商不变,怎么办?

生 3:运用商不变规律,除数 0.6 乘十变成 6,被除数 25.2 也要乘十变成252,这样商的大小才不会变。

生 4:对,我也是样想的。

这样的重组之后的教学设计,第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两种题型不同之处及今后在练习时能找准难点。第二,这样的教学也让学生缩短了学习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一,导致学生的认知起点参差不齐。例如生活在重视教育家庭中的孩子,就会有机会从电脑、书籍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使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宽广性。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往往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反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就明显较差。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1)利用课前前置性作业,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

前置性作业是指在上课前运用问卷或作业的形式,了解所要上课班级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对于学生已知的知识就不需要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懂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必须重点讨论。

(3)利用课中活动过程,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节课都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进入课堂,参与课堂活动,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动手操作作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一种课堂活动,更能体现出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关注学生认知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只有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才能有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应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春花;数学教学应重视认知的三大“节点”[J];数学教学通讯;2020 年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