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郑天生
巢湖四中 邮编:238000
引言:依据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发展以及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琢磨,怎样凭借恰当的方法与模式,让学生强化多维能力又深入理解历史脉络,从前的知识灌输手段说不定可快速传递固定结论,但在历史思维、时空观念、材料解读等能力的细腻锻炼上存在不足。因情境创设而组织的活动一般拥有情感吸引和思辨激发的双重优势,让学生告别表层记忆的浅尝辄止,教师精心架构与学科逻辑、学生经验相匹配的情境时,有条件引导学习者从诸多层面探索不同时段的历史演进进程,还可在模拟情境中实现多样观点与认识的碰撞。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借助情境能激起个体的认识动力,此观点一般起源于情境认知理论与实践教育理念,情境认知理论宣称,学习于具体时空坐标处产生,知识的意义大多与情景构造相互挂钩,历史求学者借助直观场域及实际例证,会逐步累积对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的深刻领悟,依靠这些认知底蕴,学习者的观察角度跟分析视野将趋向宏大,延伸思维边界,情境教学法借助模拟史实、还原人物、设置社会热点等手段达成教学,可助力学习者于具象与抽象的衔接里达成对历史知识的透彻理解。
二、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策略
(一)基于角色扮演的情境设计
在讲授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时,教师可把班级划分为若干协作小组,每组提前研读《史记》《汉书》与配套延伸材料,随后依据史实信息扮演不同政治派系的核心角色—组站在秦始皇与近臣立场阐释严刑峻法与中央集权的理据,另一组以汉武帝时代官吏视角阐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必要性;课堂舞台呈现对话与辩驳时,观察席的同学需随时以质询者身份抛出“权力来源”“立法依据”“社会接受度”之类尖锐议题,而每一轮交锋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即席梳理法家治国与儒表法里在思想结构与社会功能上的异同,并引导全体同学将结论归纳进政体演变脉络,借由角色代入达到情感共鸣与学理洞察兼具的复合目标。
(二)围绕探究式问题的情境设置
在讨论近现代世界格局变动时,教师可先于备课平台上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档案选编》《联合国宪章》《经济大萧条统计年表》等素材包,再抛出若干开放议题——譬如“国际联盟未能遏制战争的根本症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设置与战后权力再分配的关联”,学生接入资料库后以小组方式搜检原始文件、时事影像与经济数据,围绕“制度宗旨”“成员构成”“实际效能”拆解维度,编排观点并在汇报环节给出证据链;教师于汇报节点不断追问“时代背景”“国家意志”“社会舆论”间的关联逻辑,引导学生将碎片资料整合为因果框架,借此提升史料鉴别、证据组合与价值评断能力,而这一探究路径又可顺势衔接到电影《我的1919》的片段赏析,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的影像让学生直观体会弱国外交困局,引出“制度公平”与“实力支撑”如何交织的问题意识。
(三)互动情境与实物/模拟场景共融
当教材触及文化史主题,教师可借助“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创建沉浸式实物情境:例如在解析佛教中国化进程时,课堂大屏滚动展示不同时期佛造像高清三维图,学生边观摩边记录图像细节,通过对比魏晋瘦削面相与盛唐丰腴形制推导社会审美与民族融合信息;紧接着,教室化身“移动考古室”,桌面摆放按等比例三维打印的佛首、莲座与铭文石刻,学生戴上棉手套依序测量、拍照并把观察所得填入“文物多重解读单”,最后在汇报中结合数字展览背景资料讲述造像风格嬗变背后的文化逻辑,整个流程把屏幕情境与触觉体验无缝衔接。
若课程聚焦生活史,教师可挑选古代婚礼这一素材制定“情境舞台”:教师提前准备汉制深衣、唐制圆领袍、明制对襟衫等服饰,道具则选用木刻喜匾、纸扎花轿与礼仪器具,学生分组扮演新人、媒人、亲友,按照《仪礼》《大明会典》等史籍重排仪式次序并在班级中央完成简化婚典;观礼同学需根据手中资料对礼仪环节提出考证式质疑,如“执壶礼究竟始见于何朝”“跪拜角度是否吻合礼书”,主持教师把提问与答复凝炼为“礼俗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分析节点,共同归纳宗法观念与家族秩序的时代烙印。
针对学生热衷的汉服文化,教师还可布置“市售服装考古”任务:各小组对比市场主流唐制、宋制、明制样式与真实文物图样,制作“纠错海报”指出不合史料之处,并解释对应年代经济文化特征——如唐朝襦裙配色跳跃折射开敞国际视野,宋朝窄袖褙子则映照理学克制风范;师生随即把海报张贴于走廊“流动博物馆”,让历史知识回归校园公共空间。
倘若课堂需进一步激活学生主体性,可尝试“剧本杀+卡牌”式“沉浸式历史”玩法:教师根据红山文化玉器谜团编写微剧本,内含“玉龙主人”“祭司”“商旅”等角色卡和“出土地点”“功能推测”“年代测定”线索卡,每回合由学生通过史料辩证锁定线索归属,随着剧情推进完成玉器用途与文化意义的多维建构,最终成果用时间轴、因果网图等方式张贴教室外墙供全校参观,课堂学习与校园文化自然衔接。
三、结论
情境教学给高中历史课堂增添别样生气,它把知识和生活、体验跟思考有效串联,协助学生在充满逼真感或模拟感的学习区域中展开多维度的探究与沟通,情境设计能推动学生深度聚焦历史事件、社会背景与人物言行,引导他们跨越以往仅聚焦于知识背诵和简易陈述的思维边界。教师若能有效运用角色扮演、探究式问题以及互动模拟等策略,往往能看到学生之间合作意识与表达欲望显著增强,思辨能力同样能得到有效锤炼,每一次情境活动都离不开多方的筹划与资源筹备,教师应于理论观照下,受教学目标牵引,逐步摸索实施的路径,而且在课堂评价、过程把控以及资源选取中维持灵活度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曾涛.新课改背景下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4.
[2]郑耿辉.基于整体教学理念的高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研究[D].鲁东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