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激发的策略研究
张利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松原 138000
高职学前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师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双重任务,其深层次的目标并非要造就成千上万的画匠,而是要造就一批能够敏锐地发现、有效激发幼儿艺术潜能的启蒙者。幼儿创造力在这里指的是儿童运用直觉、想象和自身经验进行独特视觉表达和意义建构的原生能力,往往表现为对图形的非正常组合、对色彩的大胆尝试以及对故事的独特讲述。高职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要给学生搭建一条通往自己专业学习与将来引导幼儿实践之间的通道。所以其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前瞻地应对这一核心的职业需求,去探寻怎样把抽象的教育概念变成能被操作、可以被传递的教学行动。
一、高职学前美术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的价值透视(一)锻造未来幼师关键职业能力的内在基石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框架下,美术课程绝非孤立的技能训练环节,把创造力培育明确纳入教学目标,实际就是对学生未来核心职业胜任力的前瞻性塑造。通过引领学生亲身经历材料探寻,主题构思,表现形式的多种尝试,可深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与变通性。这种思维品质的养成,令学生不再局限于标准化课件制作流程,而是能迅速察觉幼儿在涂鸦,手工或者情境绘画时流露的独特意图和表达萌芽[1]。它直接关乎未来教师是否能在众多儿童艺术行为中识别出潜在创造信号,并予以及时且恰当的互动支持,缺少此类素养训练的教师,很容易掉入技法指导优先的陷阱,不知不觉地压制了幼儿艺术表达的原始冲动和个体特征。
(二)驱动幼教领域学习方式与评价革新的实践引擎
当前部分高职美术课堂仍存有临摹范画、追求画面“美观”同质化的倾向。这同早期教育支持多元表达的理念有所矛盾,围绕创造力激发重新架构教学实践具备推动整个教学模式转型的力量。它促使教师摆脱技法至上的惯性思维,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怎样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给予启发性的开放材料以及构思能够诱发奇思妙想的主题情境上。此种课堂形态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偏重结果评价的老一套,促使评价角度转向关注构思是否独特,解决问题是否灵活,情感投入是否真诚。这种转型既有益于当下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新能力的成长,又会借由学生将来把类似的观念和办法带入幼儿园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儿童艺术教育的大环境,让创造力保护成为可传承的教育基因。
二、高职学前美术教学中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多维策略
(一)创设低结构高开放度的材料探索情境
创设低结构高开放度的材料探索情境,要培养学生未来对幼儿创造力的识别与支持。高职美术课堂需要摆脱依样画葫芦式的技能传习,把材料实验放到教学前端,放弃只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画笔和标准纸材的限制,而是让学生去收集日常的自然物。材料本身形态,质感,功能的不确定性就是天然的探索诱惑,让学生不预设具体的作品形态,重点体验不同材料的触摸感,可塑性以及相互组合的可能性[2]。引导学生去注意感官反馈会怎样引发联想,不同材质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意外效果,这种深入与材料对话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发现和试错的乐趣,明白为什么幼儿园里要给孩子们准备很多“非目的性”的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学生将来为幼儿设计“可对话”材料环境的能力,以及观察解读幼儿在材料摆弄中潜在创造冲动的敏锐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项目活动中,不再统一发放素描纸与水彩笔,而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快递纸箱、废旧布料、金属零件、干枯树枝这些非常规材料。课堂一开始没有给学生安排画面构图,只是提醒学生关注触摸材料时的粗糙或柔韧感,注意纸板皱折形成的自然阴影,观察布料撕裂后的纤维走向以及金属部件碰撞的声响。如果学生把收集来的瓦楞纸板纵向撕开,看到波浪状的边缘便想到连绵的山脉轮廓,或者把蓝色麻绳随意地缠绕在银色齿轮上,无意中发现绳索的光泽与冰冷金属之间有着戏剧化的温暖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记录下这些意外感知,而不是立刻开始制作作品,几轮探索之后,学生们意识到很多材料经过折叠,拆解或者叠压之后,会产生全新的表现效果,旧牛仔裤布料盖在泡沫块上面会形成岩石般的体量感,半透明包装膜蒙在树枝上面就会营造出朦胧的森林视觉效果。这种无目的的材料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幼儿为什么会持续对沙子流动或者树叶脉络感兴趣,因为材料本身就可以成为创意的激发点,提供更多的原始材料给孩子们去探索质感的关联性。
(二)构建“问题链”驱动的主题探究学习框架
建构“问题链”驱动的主题探究学习框架,打破传统美术课堂单向传授的模式,转向以开放性艺术问题牵引的深度研习,设计环环相扣、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链,驱动学生在个人经验、视觉观察、想象演绎中寻找独特表达路径。关键在于问题设置要避开直接指向具象结果,可分别从温度触感、光影变化、生命律动等维度探讨色彩与形式的象征表达。教学重心放在思维路径的多样表现与比较上,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方案怎样捕捉主题特色”“意外效果怎样产生新想法”展开深入研讨。这种模式明显改善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引发性提问、引领开放性探讨、欣赏非常规艺术表现的专业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渐进式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命题创作,第一层提问“哪些视觉符号能够透露时光流逝”,学生列举出沙漏、钟摆、褪色照片等常规意象之后。第二层再问“能不能抛开这些具象符号,仅用线条和颜色来表达时间的重量”,学生便试着用浓稠的深褐色油彩反复涂抹形成堆积层来表现历史沉积,或者用稀薄的蓝色水痕渗透纸面来暗示转瞬即逝。第三层问题“怎样表现某个特定时刻的停滞感”又引发矛盾性表现。学生如果把滴落的蜡烛油定格在玻璃板上,封存住熔融瞬间的张力,另一个学生则用细密的横线覆盖画面,却在中心区域留下空白的圆形仿佛时间断层。教学重点始终锚定不同方案的生成逻辑,课堂讨论聚焦“疏密线条怎么制造心理节奏”“凝固材料与流动主题的对抗性怎么加强表现力”,教师可以不断提及“某同学选了撕裂边缘制造未完成感”。这种训练让学生明白,日后在幼儿园指导绘画活动时,“你的乌云在说话吗”比“画朵下雨的云”更会唤醒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结语:美术教育在学前师资培育里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未来教师之手去守护并唤醒儿童内心那份未被格式化的艺术直觉与创造本能。高职阶段教学革新方向在于,要逾越孤立技法传授,营造出可以滋养发散思维,鼓动探索勇气,根植开放评价观念的学习生态。这样的培养链条一旦打通,幼儿教室里每一次涂鸦探索与空间搭建,就会变成在懂创造的教师陪伴下的宝贵时刻。
参考文献:
[1]李卓.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活动设计——以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计课程为例[J].上海服饰,2024,(11):89-91.
[2]黄帅.浅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03.
作者简介: 张利(1973.3—),男,汉族,吉林省松原市,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高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