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吊装工艺优化与垂直度控制方法

作者

刘鹏

身份证:230183198803263230

引言: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造形式,通过工厂化预制和现场组装实现主体结构快速搭建的一种建筑形式。其显著特征在于施工现场装配化程度高、现场作业时间短、劳动组织精简、资源利用率高。在国家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然而,与传统现浇结构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对施工过程的精度控制要求更高,尤其在吊装阶段,各种预制构件的空间定位、垂直度、拼缝对接精度及结构刚度等都需要精确控制,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尤其是垂直度问题,若不加以控制,会造成墙体倾斜、楼面高差不一致、外墙饰面错位甚至结构受力异常等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吊装流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装配式建筑吊装作业通常按照“测量放线—构件运输—构件就位—调整定位—临时固定—连接施工”的流程展开,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在整个流程中,最核心的工艺控制点是构件的精确就位与快速定位,而这些又依赖于吊装设备的布置合理性、构件吊点设计的科学性、测量定位的精准性以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构件运输阶段需保障构件完好、吊点无损、搬运路径畅通,运输过程中若发生构件姿态偏转将增加后续吊装调整难度。在构件吊装过程中,吊点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吊装姿态,若吊点选择不当,易引起构件旋转或倾斜,导致构件在吊装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状态,增加安全风险并影响垂直度调整。

二、吊装工艺优化对提升效率与控制质量的作用机制

吊装工艺的优化并非简单的作业路径压缩,而是对整个施工组织体系、吊装装备配置、作业参数控制与协同机制的系统重构。首先,科学编制吊装作业计划是优化工艺的基础,通过BIM建模技术对构件位置、尺寸、吊装顺序与路径进行模拟推演,能提前发现空间干涉问题,避免因空间冲突导致现场调整停工。其次,选用高性能起重设备与专用吊具,结合吊装构件的质量、几何中心与受力状态,设计合理的吊点位置与连接方式,可有效减少构件在吊装过程中的旋转与摆动,从而提升吊装稳定性与控制精度。再次,优化现场吊装节奏与构件运输路径,通过构建“构件到位即吊装、吊装即定位”的一体化流程,减少构件堆放时间与场地占用率,提高施工组织效率。

三、垂直度控制技术的关键点与实施方法探析

垂直度控制是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刚度、外立面整洁度以及后续装修与设备安装的协调性。垂直度控制主要包括预控与实测两个阶段,预控阶段强调的是在设计与准备环节通过构件预埋件布设、吊点选择、构件校核与临时固定方案等进行技术预设;实测阶段则是构件就位后的实时监测与调整。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应根据构件的重心、几何尺寸和起重设备能力设置合理吊点,确保构件在吊装过程中的姿态稳定,防止出现吊装倾斜;其次,采用激光垂准仪或高精度全站仪进行垂直度实时测量,对比设计图纸的竖向控制线进行精度校核,并进行动态调整;在构件吊装接近目标位置时,应安排专人对构件两侧进行微调操作,配合塔吊操作员保持平稳吊装速率,避免惯性影响构件偏移;构件落位后应立即进行临时加固,采用钢楔、可调螺栓支撑或专用定位支架进行初步锁定,待整体结构稳定后再进行永久固定;对于大体积或高耸构件,应分段控制垂直度,并设置中间调整点进行逐层校核。为进一步提升控制精度,还可引入信息化监测手段,如智能垂直度控制系统,通过在构件表面粘贴传感器实现构件姿态实时数据回传,辅助施工人员进行精细化调整。此外,在施工前、中、后阶段应分别进行垂直度测量与数据记录,形成闭环控制体系,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可追溯、可监控与可分析。

四、典型工程案例分析与吊装控制实践成效评估

以某超高层住宅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预制墙板、叠合楼板与外挂阳台板等多种类型装配式构件,吊装总量超过 2000 件。项目在施工前期通过BIM建模对所有构件吊装路径、构件排布位置与吊点进行可视化仿真,提前优化了塔吊布置与构件运输路径。在吊装过程中,采用定制吊具保证构件两端受力对称,减少构件摆动;墙板就位后使用激光垂准仪控制垂直度,并通过可调撑杆进行微调,最终锁定。每个构件安装完成后现场测量人员即时测量其垂直偏差并录入信息化系统进行跟踪管理。施工过程中设置质量管理节点,每安装完 10 层进行一次整体垂直度复测,若出现累积误差,则及时调整后续构件安装角度,以实现整体精度控制。

五、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质量管理与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装配式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工程技术的持续进步,吊装施工技术将朝着标准化、智能化与协同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标准化方面,将通过构件模数统一、吊装工艺流程标准制定、构件吊点与连接节点标准化设计,构建成体系的吊装施工标准体系,提升施工可操作性与控制精度。智能化方面,信息化施工管理平台、吊装数据监测系统、吊装路径仿真系统等将逐步普及,实现从构件出库到安装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质量控制的科学性与效率。协同化方面,施工总承包单位、构件供应商、设计单位与吊装作业单位之间将实现信息互通与作业协同,在项目早期即统筹构件设计、施工组织与安装实施计划,避免吊装现场的被动调整与冲突。

结论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吊装工艺的科学优化与垂直度控制方法的精准实施,是确保结构质量、提升施工效率与推动工业化建造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围绕装配式建筑吊装全过程,对施工流程、工艺优化路径、垂直度控制技术及实际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科学的设备选型、精确的测量控制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吊装作业中存在的误差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实现吊装施工的标准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未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演进与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持续完善,吊装工艺与垂直度控制方法将进一步融合数字建造理念,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施工管理体系,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尹 穗 . 在 广 东 地区 使 用 装 配 式 建 筑初 步 分 析 报 告 [J]. 广 东 土 木与 建筑,2011,18(12):29-32.DOI:10.19731/j.gdtmyjz.2011.12.009.

[2]李 俊 , 潘 颖 , 汪 韶 光 . 现 代 装 配 式 建 筑 生 产 技 术 概 述 [J]. 山 东 工 业 技术,2015,(15):266.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15.155.

[3]曾锐碧, 范绍有. 装配式建筑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及研究[J]. 南方能源建设,2015,2(S1):239-243.DOI: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5.S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