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维感知,量度思维

作者

郑旭艳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天地小学;324300

一、小学数学量感的内涵与价值

(一)量感的基本定义

量感指的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对各种量的感知、综合判断和估计的能力,是对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价格等各种量的一种感觉,是对数量关系的感觉和理解,是在生活中学习时使用数学知识来合理判断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量感主要建立数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习者在非精确度的情况下能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效率和质量,量感也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量感的育人价值

量感在育人方面,一是全面育人,二是数学素养。一方面,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敏感度和直观性,使他们更好地估计和判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量感培养有助于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逻辑思维[1]。量感培养有助于学生发展认知,同时培养做事认真、科学思考的习惯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积极主动、敢于探索的精神,量感在数学教育中具有很大的育人价值,是知识与能力融合的桥梁。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跨学科实践路径探索

(一)与科学学科融合,实验中的度量活动

关于小学数学量感的培育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跨学科实践路径将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相融合,便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加深对量的认知和感受。从实验过程来看,度量活动构成了主要部分,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形成对长度、质量、容量等基本量的直观印象。科学实验给予了诸多度量情境,令学生于探究时段感知到量的多样与精准,从而加强量感的敏感度及运用程度。此类跨学科融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窗,并形成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数学思维能力,这些收获利于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的《倍数与因数》,在科学实验里面量出不同的物体长度和重量。学生借助反复比较和操作的过程来体会倍数关系以及因数的概念,学生做实验时去量好些同样大小的物体合计起来的长度,就会意识到全部长度是单个物体长度的倍数。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直接体会到倍数的意思,而且凭借科学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过程,学生们加深对于因数分解及组合的印象,提升对数量间关系的感悟。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既能加强数学知识理解,又能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二)与美术学科融合,创作中的比例与尺寸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受,学生利用创作活动,自己动着手制作实物,体会到比例和尺寸的联系,加强了对量的认识,学生做美术创作的时候,控制好空间和形状,就会注意尺寸和比例,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审美水平。这种跨学科实践路径,一方面把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又形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经过这种结合,学生在创作时自然会用上数学思维,改进量感认识的深度和宽度,促使两个学科共同发展,做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更新。

例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多边形的面积》在量感培养上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如美术课上学生设计并绘制出大小不同的多边形图案,并通过调节图形边长比例以体验面积的变化感受。在学生创作中,需要对图形的每一边长度进行测量,合理规划出图案大小,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图形面积与形状之间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且直观,也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审美意识的培养,数学与美术相结合,在体验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与体育学科融合,运动中的速度与距离判断

小学数学量感的养成经过体育学科融合以后,学生在量的概念上得到充实。在体育运动过程之中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并有所体验,可以体会到自身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距离远近,这种量的直观感受随之加深。体育活动赋予了学生一个动态的度量环境,在这种度量环境里,学生利用时间与空间作为要素,去构建速度与距离的关系模型[2]。跨学科学习途径让数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改善着学生在空间上的感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与此同时,这种融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认知能力协调发展,使得数学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得到深化。

例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的例子,学生在体育课上参加接力跑活动,测量跑道上各种组合形状区域的面积,从而来确定运动员跑过的距离。当学生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需要准确估计各个部分的面积,然后加以加减操作才能得到总面积跟实际距离的关系。运动过程里面速度的改变,这促使学生重视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两者之间量的感知。这种跨学科融合,可以优化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也促进学生增强对运动中速度和距离的判断能力,增强数学跟体育的综合应用水平。

结论:将来,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会越发注重多维感知和量度思维的结合,通过跨学科的实践途径,数学和科学,美术,体育之类的学科紧密关联起来,就会给学生赋予不少感官感觉和真实场景,全面改善学生的量感。凭借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从动手过程中体会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还能在各种情形下提升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未来的教学会愈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量感教育朝着更加个体化,精确化的方式发展,促使学生创建牢固的数学根基,给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创新发展打下稳固的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丽英.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32):106-108.

[2] 荣晓丽.指向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J].20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