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体赋能大学生音乐疗愈心理育人的实践探索

作者

姜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8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后,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根据中国科学院等发布的《2024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 60782 名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后疫情叠加就业压力,加剧了大学生心理困境,高校在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音乐学院有学生 1051 人,在心理系统标记高危 15 人( ),警戒 78 人( 7.4% ),综合风险比例 8.8% 。面对这组不容忽视的数据,学校原有的谈话辅导、团体心理训练与转介就诊等传统手段,已难以满足时效性和个性化的双重需求。

音乐疗愈近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关注。音乐疗愈目前的应用受制于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场景有限以及疗效评估手段单一,难以实现校园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AI Agent 的快速发展和 MCP 协议的逐渐成熟,为深度融合音乐疗愈与人工智能提供了技术基础。AI Agent 加上 MCP 协议调用各类插件,可以在语义理解、多模态生成等方面带来帮助,为音乐疗愈提供了持续陪伴、精准匹配与即时反馈的可能。本文尝试探索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智能体如何嵌入音乐疗愈;第二,智能体驱动的音乐疗愈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实施;第三,该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哪些技术与伦理挑战,应当如何持续迭代与优化。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

音乐疗愈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识到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调节作用。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发展始于20 世纪中叶,经过数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生理机制来看,音乐能够通过听觉系统影响大脑的多个区域,研究表明,适当的音乐刺激能够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加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产生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效果。从心理机制来看,音乐疗愈通过提供情感表达的载体、促进自我认知、增强社会联结等途径,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改善。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音乐疗愈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音乐疗愈在缓解大学生考试焦虑、改善抑郁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小规模的干预实验,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的应用模式探索,这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因此,将大模型智能体深度嵌入音乐疗愈,不仅需要算法与音乐治疗学科的跨界融合,更需要基于教育场域的实践验证与系统评价。

三、“悦音”智能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为回应校园心理健康的现实痛点,研究团队基于 Deepseek、Doubao、Quwen 大模型,搭建了基于dify、coze 的“悦音”智能体。并融合了音乐推荐、文本互动、情绪识别、协同创作等核心功能。

平台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内置的 MCP 插件可调用各种类型的插件和工具,实现联网搜索、多模态创作等。再次,学生完成互动后,可生成个性化音乐处方;并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智能体共同改编旋律、填词或进行即兴合奏,进而在创作中获得情绪外化与自我效能感;平台实时采集交互日志,为后续效果评估与模型迭代提供数据支持。

四、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

本研究采用三轮行动研究设计,形成“探索—优化—固化”三级目标。研究对象为音乐学院 1051 名本科生,涵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

1. 搭建智能体(AI Agent)平台,构建包含音乐疗愈和音乐文化资料的知识库。

2. 智能体(AI Agent)通过大语言模型+MCP 插件等模块对互动的文本、语音、图片文件等进行理解和处理。

3. 各类知识库为互动、音乐创作、评测等环节提供智能化辅助。

4. 智能体(AI Agent)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为心理育人提供反馈意见。

整个智能平台支持音乐疗愈全流程,实现了对音乐疗愈的智能化改造和心理育人的数字化升级。系统架构也保留了可扩展性,将来可持续整合更多前沿AI 技术和应用插件。

五、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通过实践的反馈,学生对智能体“24h 在线”“永远耐心亲切”的评价,认为其在深夜或课余的碎片时间不厌其烦的高质量交流和提供情绪陪伴的价值;音乐创作的过程提供了创造性的工具,增强了趣味性与专属性。部分学生反馈新鲜感消退后对 AI Agent 的使用频率下降,部分时候的大模型幻觉也会降低使用意愿,建议需要引入更强的互动和智能模型。

研究表明,智能体赋能的音乐疗愈模式在提升可及性与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要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行仍面临三重挑战。首先,模型智能和应用方式仍需加强。当前智能大模型对音乐韵律与用户心理画像的理解尚不细腻,上下文语境有限的情况下生成的旋律在风格多样性与情绪准确性上仍有可提升空间。其次,专业性需要增强。虽然智能语料库对基本的歌曲、曲目资料等都有涵盖,但创作水平仍然较为单一;再次,学生参与度不高,平台应从多模态互动、作品展示与社群文化建设等维度,构建持续驱动机制,使学生在获得疗愈的同时实现能力与成就的多重成长。

总体上看,“悦音”智能体突破了传统音乐疗愈在师资、场地与规模上的限制,通过大模型的智能能力与多模态生成,将心理评估、音乐推荐、创作互动与效果评估有效整合。实践证明,虽然智能体在各方面的应用程度较低,但现有的实践对于提高个性化水平与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参考文献

[1]郜歌.对话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相关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4,45(23):61-66.

[2]王鑫,李克周,李淑娜.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4,(17):60-64.

[3]徐丹,段晓雯.人工智能素养: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2024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03):24-36.

[4]侯悍超,倪士光,林书亚,等.当 AI 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24,32(05):845-858.

[5]刘伟,董悦,李纯青.机器人并不“冰冷”:消费者与智能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4,46(06):98-111.

[6]刘嘉豪,曾海军,金婉莹,等.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逻辑理路、典型场景与实践进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03):11-20.

[7]刘冬予,骆方,屠焯然,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60(01):30-37.

[8] 朱廷劭. 试析通用人工智能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4):86-91+101.

[9]韩金起.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7):1125-1126.

[10] 王曼, 贾凤芹. 人工智能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J]. 心理月刊,2023,18(11):227-230.

[11]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 林季君.教育艺术,2022(05)

[12] 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J]. 陈立菲.江西教育,2022(16)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N]. .《人民日报》,2019-02-2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23WQNCX055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