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陈杰伟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 323000

引言: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标准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是教学活动的应然状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保持一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学、学习、评价脱节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标准三者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制定明确、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协调统一。教—学—评一致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检测可达成,评价目标要能真实反映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二是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评价内容要全面覆盖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不能超越教学内容范围,只有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改进和提高[1]。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不一致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评价目标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归。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未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定明确、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关注“教什么”,忽视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目标的设定更多依赖教师个人经验,与教学目标缺乏必然的联系。评价目标过于宏观,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的评价,部分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评价目标定位过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背离,导致课堂教学“走过场”,评价流于形式,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

(二)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不一致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评价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往往存在偏差,教师偏重书面化的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以纸笔测验为主,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再现,忽视了操作、实践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部分教师为追求高分,擅自增加评价内容的难度,出现超纲、超标现象,还有教师为图省事,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需求不符,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脱节,使得评价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和诊断功能,也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一致的评价目标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既要覆盖认知目标,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情感态度目标,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等,还要体现能力目标,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目标的设定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难度、广度、深度适中,可操作可达成[2]。

如在教学《5 以内数加与减》时,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实物,理解 5 以内数加减法的意义;2.能熟练、准确地口算 5 以内数的加减法;3.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 5 以内数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出示 5 个苹果和 5 个梨,请学生操作实物,亲身感知 5+5=10 的过程;小组互查 5 以内数加减的口算练习,及时发现问题;情境导入“小明有 3 个橘子,小红给了他2 个橘子,小明现在有几个橘子”,引导学生用“3+2=5”解决问题;小组协作,汇报探索“6 可以分成几个相加的数”的多种方案。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指向明确,重点突出 5 以内数加减的意义理解、口算能力与应用能力,兼顾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各项活动与教学目标紧密呼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认知联系起来,目标达成度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载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练习巩固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评价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同步,全面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评价内容的呈现要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评价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策略的考查。

如在教学《10 以内数加与减》时,教师围绕“10 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这一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1.情境导入“小兔请客”,复习 10 以内数的组成;2.小组合作,利用数棒操作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如 8+2=10 、 10-6=4 等,感知加减互逆;3.巩固练习,熟练掌握 10 以内数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4.数学游戏“算 24 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10 以内数加减法。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注重复习生活化,练习游戏化,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结语

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让评价助推教学,以教学反思评价。在制定评价目标、评价内容时,要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体现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的层次性、发展性、综合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唯有教、学、评同向同行,教无类、学有法、评有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