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奖励机制强化儿童友善行为表现的效果评估

作者

汝秋雨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幼儿园 236000

引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友善行为至关重要。奖励机制作为常见的教育手段,其对儿童友善行为表现的强化效果有待深入探究。了解奖励机制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更科学地引导儿童发展,提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道德素养。

1. 奖励机制概述

1.1 奖励机制的类型

奖励机制的类型丰富多样,在儿童教育的范畴内尤其如此。物质奖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例如当儿童表现出友善行为,如主动与小伙伴分享玩具、帮助他人捡起掉落的物品等,就给予小零食、小玩具等物质奖励。这种奖励直观可见,能够迅速让儿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回报。精神奖励同样重要,像口头表扬,老师或者家长对儿童说“你今天帮助小朋友的行为非常棒”之类肯定的话语,或者给予荣誉称号,这些奖励可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需求,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友善行为。还有特权奖励,比如允许儿童在班级中优先选择活动项目或者座位等,以奖励他们的友善行为,这让儿童在群体中感受到特殊待遇,从而更加积极地践行友善行为。

1.2 奖励机制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中国的儿童教育领域,奖励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学校里,教师们常常通过奖励机制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例如,在课堂上,当某个儿童积极回答关于友善待人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友善行为的经历时,教师可能会给予小红花等物质奖励,积累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以兑换小礼品。同时,很多学校还设立了“文明友善之星”等评选活动,这属于精神奖励的范畴,旨在通过表彰的方式激励更多儿童展现友善行为。在家庭中,家长也普遍采用奖励机制。当孩子在家中对长辈有礼貌、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时,家长可能会给予孩子喜欢的食物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场等物质奖励,也会用夸赞的话语进行精神奖励。然而,虽然奖励机制应用广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奖励标准不够明确,有时可能过于随意,导致儿童对奖励的期待产生偏差;还有可能出现过度奖励的情况,使儿童将行为的目的更多地聚焦在获取奖励上,而不是真正从内心认同友善行为的价值。

2. 儿童友善行为表现分析

2.1 友善行为的界定

在中国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儿童的友善行为有着明确的内涵。友善行为首先体现为对他人的尊重,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对长辈。例如,儿童在与小伙伴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不打断他人说话,认真倾听,这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友善表现。其次,友善行为还包括分享与互助。像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孩子主动将自己的文具、书籍与其他同学分享,当看到同学遇到困难,如摔倒受伤或者作业不会做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再者,包容和接纳也是友善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的儿童群体中,对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小伙伴能够接纳,不排斥、不歧视,例如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与性格内向的同学合作互动。友善行为还体现在对社会公德的遵守上,如爱护公共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虽然这些行为更多地涉及到社会规范,但也是儿童友善对待周围环境和他人的一种体现。

2.2 儿童友善行为的常见表现

儿童友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常见表现。在学校里,课间休息时主动邀请孤单的同学一起玩耍是一种友善行为。当小组活动中,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时,能够心平气和地倾听并协商,而不是强行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也是友善的体现。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主动向老师问好,听从老师的教导,尊敬师长同样属于友善行为范畴。在家庭中,儿童友善行为也很常见。比如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等。在社区里,看到邻居家的老人提着重物时,主动上前帮忙,或者对社区里的小朋友表现出友好和热情,一起分享社区游乐设施等。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排队等候,不大声喧哗,也是儿童友善对待他人的表现,因为这样的行为有助于营造和谐、舒适的公共环境,让他人也能感受到尊重和便利。

3. 效果评估方法

3.1 观察法

观察法是评估奖励机制对儿童友善行为表现效果的重要方法。在学校环境中,可以安排专人在课间、课堂活动、午餐等时间段对儿童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是否主动与其他同学互动、互动的方式是否友善,是积极分享还是争抢玩具等。在课堂上,观察儿童对同学回答问题的反应,如果同学回答错误,看被观察的儿童是嘲笑还是给予鼓励。在午餐时,观察儿童是否会主动与同学分享食物或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如帮忙打开饭盒等。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来评估。例如,观察孩子在家中与兄弟姐妹相处时的行为,是经常争吵还是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在社区里,观察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的表现,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否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等。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在评估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自身,可以设计简单易懂的问卷。问卷内容可以包括一些关于友善行为的认知问题,例如“你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以及关于奖励与友善行为关系的问题,如“如果做好事会得到奖励,你会更愿意去做吗?”等。通过儿童的回答,可以了解他们内心对友善行为的看法以及奖励机制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问卷可以设计得更为全面。例如,向家长询问“您是否注意到在给予孩子奖励后,孩子的友善行为有明显增加?”,向教师询问“您在班级中实施奖励机制后,观察到学生之间的友善互动有哪些变化?”等。通过对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可以从多个角度收集数据,综合分析奖励机制对儿童友善行为表现的效果,并且能够发现不同主体对奖励机制和友善行为的看法差异,为进一步优化奖励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3.3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是将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于观察法得到的数据,可以统计儿童友善行为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景下的发生频率。例如,在一周内,观察到儿童主动分享行为在学校里发生了多少次,在家中发生了多少次,在社区里发生了多少次等。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看在实施奖励机制前后,友善行为的发生频率是否有显著变化。对于问卷调查法的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后,可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算不同答案选项的百分比。例如,在儿童问卷中,回答“如果做好事会得到奖励,会更愿意去做”的儿童占比多少,回答“不会因为奖励而改变做好事的意愿”的儿童占比多少等。还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儿童对奖励机制的认知与他们实际友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将定性的观察和问卷结果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奖励机制对儿童友善行为表现的效果,为奖励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综合评估可知,奖励机制在强化儿童友善行为表现上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改进空间。通过不断优化奖励机制,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友善行为的养成,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展现积极友善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赵 杏 . 幼 儿 园 “ 小 红 花 ” 奖 励 制 度 的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分 析 [J]. 科 教 文汇,2025,(06):41-44.

[2] 宋 海 丹 , 刘 飞 . 幼 儿 园 日 常 奖 励 实 施 现 状 及 对 策 建 议 [J]. 新 课 程 研究,2019,(29):105-106.

本文系 2024 年度阜阳市颍州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友善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ZJK2426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