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与措施

作者

任义晶

南京建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面临设计标准化不足、过程监管碎片化、验收形式化等核心问题。本文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发现,质量风险的根源在于制度衔接断层、责任主体协同性不足及技术支撑体系薄弱。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标准化设计-全过程监管-闭环验收"的协同管理体系,强调数字化工具赋能、权责动态分配机制和全链条追溯制度的核心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可显著提升工程质量的系统化管控水平,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字: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协同机制;全生命周期

引言

工程质量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价值载体,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建设单位质量管理面临新型建造技术迭代、利益主体多元化、监管边界模糊化的多维挑战。本文聚焦建设单位主导视角,系统剖析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痛点,揭示制度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深层矛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路径。研究旨在构建适应新型建造模式的现代工程质量管理范式,为提升行业治理效能提供理论支撑。

1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的现实困境

1.1设计阶段标准体系断层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设计规范体系存在显著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材料、新工艺的快速迭代需求。一方面,现有设计标准多基于传统建材与施工模式制定,导致新型复合材料、节能技术等应用场景缺乏明确的技术指引,设计成果与现场施工脱节现象频发。另一方面,BIM技术的深入应用暴露出与现行标准体系的兼容性矛盾,三维模型的信息集成度、数据交换规则尚未形成统一框架,跨专业协同设计过程中常因接口管理缺陷引发设计冲突。此外,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并行设计时,缺乏系统化的交互校核机制,设计成果的完整性与可实施性难以保障,为后续施工埋下质量隐患。

1.2施工过程监管碎片化

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管呈现主体权责交叉、技术手段割裂的突出问题。监理单位与总承包方的管理边界模糊,导致质量监督指令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工序监管存在真空地带。隐蔽工程的质量追溯机制仍依赖传统纸质记录,数字化档案建设滞后,关键节点数据缺失或失真现象普遍,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责任溯源。同时,建材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供应商、检测机构与施工现场之间缺乏实时数据共享平台,材料进场验收、抽样检测等环节存在信息延迟与不对称风险,质量管控的及时性与精准度大幅削弱。

1.3验收环节闭环管理不足

现行验收体系未能形成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链条闭环。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标准缺乏细化量化指标,导致验收结论主观性较强,部分质量缺陷在交付后逐步显现。质量责任追溯期限设定不合理,缺陷责任期与工程实际使用寿命不匹配,建设主体对长期质量风险的管控动力不足。此外,运维阶段的质量数据反馈机制缺位,使用过程中的结构变形、设备故障等信息无法有效回传至建设单位,制约了工程质量改进的迭代优化能力,全周期质量管理闭环难以实现。

2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制度衔接的结构性矛盾

现行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制度断层与功能错位的双重困境。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质量责任边界缺乏联动定义,导致风险管控在流程交接中脱节。EPC模式下,传统《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责任框架难以适配设计施工一体化需求,权责分配模糊加剧了质量风险传导。质量保证金制度偏离担保本质,异化为建设方转嫁风险的工具,施工单位因资金占用被迫压缩质量成本,形成“质押压力-投入削减-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制度间的协同失效使质量管控陷入“有规范难执行”的困局。

2.2技术体系的适配滞后

建筑产业数字化面临技术应用与管理升级的断层。物联网设备标准不统一导致监测数据孤岛化,多源异构数据难以支撑全局质量研判。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不足,风险预警停留于经验判断层面。智能验收技术遭遇制度认可与人员能力的双重壁垒:AI视觉识别、三维扫描等技术成果缺乏法定效力认定,基层质检队伍对新工具的应用熟练度不足,形成“技术冗余”与“管理低效”的悖论。技术支撑的碎片化严重阻碍质量管理向精细化转型。

2.3主体协同的价值失衡

多元主体利益博弈消解了质量治理的整体性。建设单位技术管理能力与工程复杂度不匹配,对新型建造体系缺乏专业把控力,导致质量主导权向承包商偏移。参建方目标函数分化:施工企业侧重工期成本控制,设计院追求方案通过效率,监理机构受限于服务采购模式丧失独立性,质量管控在多方博弈中沦为次要选项。行业协会未能发挥技术引领与行为约束作用,信用评价体系与质量表现脱钩,自律机制虚化加剧行业失序。主体协同失效使质量管理陷入“各自为政”的被动状态。

3系统化质量管理策略构建

3.1标准化协同平台建设

以数字化转型重构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协同平台。基于BIM技术搭建全专业设计校核系统,打通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模型的数据壁垒,通过碰撞检测、规范自动审查等功能,实现设计成果的零冲突交付。开发供应链质量区块链追溯平台,将建材生产、运输、检测、使用等环节信息上链存证,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质量信用档案,解决传统纸质单据易伪造、信息追溯低效的痛点。构建工程质量知识图谱数据库,整合历史项目缺陷案例、技术规范、工艺工法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风险预测模型,为设计优化、施工方案比选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三者的协同运作形成“前端预防-过程追溯-经验复用”的立体化技术支撑体系,推动质量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3.2全过程监管机制创新

重构监管范式需突破传统线性管理模式,建立动态适应的治理机制。推行质量责任保险与信用评价联动制度,将保险机构的第三方风控能力引入质量监督体系,通过浮动保费费率激励参建单位提升质量管理投入,同时打通保险理赔数据与行业信用评价系统的信息通道,形成“经济约束-信用惩戒”的双重威慑。建立隐蔽工程数字孪生档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分布式光纤传感等技术,对桩基、预埋管线等关键部位进行施工期全过程数字化复刻,实现质量隐患的可视化定位与历史状态回溯。实施材料设备二维码溯源管理,赋予每批进场材料唯一身份标识,通过移动终端扫码即可获取生产批次、检测报告、运输轨迹等全链条信息,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穿透式监管网络。此类创新机制将碎片化监管转化为系统性治理,显著提升质量管控的预见性与响应效率。

3.3闭环管控体系优化

强化质量管理的自组织进化能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闭环体系。完善分阶段质量目标考核制度,依据工程特点设置设计合规率、施工一次成优率、运维故障率等差异化考核指标,将质量绩效与工程款支付、评优资格直接挂钩,倒逼参建单位建立全过程质量成本核算机制。建立运维期质量缺陷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建筑沉降、设备振动等运维数据,结合历史缺陷数据库训练预测模型,在裂缝扩展、结构失稳等重大风险发生前触发分级预警。构建质量改进PDCA循环机制,依托BIM运维平台收集使用反馈数据,定期组织设计、施工、运维方开展质量复盘,将渗漏防治、设备选型等改进经验标准化后反哺前端设计规范修订,形成“实践验证-知识沉淀-标准升级”的持续优化闭环。这种螺旋上升的质量管控模式,有效破解传统管理“重建设轻运维”的痼疾。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解构建设单位质量管理的关键痛点,揭示制度、技术、主体三个维度的深层矛盾,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进策略。构建的"标准-监管-闭环"三维治理模型,有效整合数字化工具与制度创新,推动质量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质量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完善工程质量治理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合同管理协同机制[M].工程管理出版社,2024:45-48.

[2]李国华.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112-115.

[3]张伟.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J].工程管理学报,2024(2):34-38.

[4]陈晓峰.智能建造背景下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2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