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

毕贺惠 金香兰(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 吉林延边 133000

[摘要]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一种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表现为认知功能各领域的持续性下降。与术后谵妄(POD)不同,POCD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其发生率因手术类型而异,非心脏手术后老年患者术后7天的发生率为25-40%,心脏手术更高可达50-70%。年龄、教育水平、术前认知功能状态等是重要危险因素。诊断主要依赖神经心理学测试,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为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POCD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死亡风险,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手术量增加,深入理解POCD的发病机制、优化风险评估及发展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提供个体化的围手术期认知保护策略,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神经心理学评估,围手术期管理

POCD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近年来引起了麻醉学、神经科学及老年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这种认知功能损害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还可能导致长期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1, 2]。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手术量逐年增加,POCD的临床重要性日益凸显。POCD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Bedford首次报道了老年患者术后出现的持续性认知障碍现象。随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1994年国际研究组织ISPOCD(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的成立,标志着POCD研究进入系统化阶段。ISPOCD的多中心研究为理解POCD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POCD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虽常被混淆,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POD通常在术后数天内发生,表现为急性的意识波动、注意力缺陷和思维紊乱,而POCD则是一种亚临床状态,表现为认知功能各领域的持续性下降,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POCD的诊断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目前国际共识普遍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电池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认知功能,通过比较确定认知功能是否存在统计学显著下降。这些测试涵盖了多个认知领域,包括记忆力(短期和长期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视觉空间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POCD可表现为单一或多个认知领域的损害,其异质性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也是临床研究中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POCD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手术类型、患者特征及评估方法密切相关。大型研究显示,在非心脏手术后,老年患者(>60岁)的POCD发生率在术后7天约为25-40%,3个月后降至10-15%[3, 4]。而心脏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手术,POCD的发生率更高,术后早期可达50-70%,3个月后仍有30-50%的患者表现出认知功能下降。除手术类型外,年龄是POC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65岁以上患者的风险显著增加。教育水平也与POCD风险呈负相关,这可能与认知储备理论相关,即较高的教育水平提供了更强的认知弹性和代偿能力。此外,术前认知功能状态、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均被证实与POCD风险增加相关。近年来,遗传学研究发现,载脂蛋白E ε4等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POCD的易感性,为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POCD对患者及医疗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5, 6],POCD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日常活动能力受限,社会参与减少,抑郁风险增加。从医疗经济学角度,POCD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资源消耗和再入院率。长期随访研究发现,POCD与长期认知功能下降、失能甚至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仍存在POCD的患者,其1年后死亡风险是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1.6倍。此外,POCD对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也造成了巨大压力,照护负担增加,家庭功能可能受损。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适当的康复服务和心理支持,对改善POCD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手术技术的进步,POCD将继续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挑战。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优化风险评估工具、发展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建立,将有助于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围手术期认知保护策略,最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ZHANG X, DENG C, QI S. Periosteum Containing Implicit Stem Cells: A Progressive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J]. Int J Mol Sci, 2024, 25(4): 2162.

[2] YANG A A, PARK N, GAZES M I, et al. Transverse tibial bone transport for non-healing heel wound: A case rep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2024, 124(110400.

[3] XUE-CHUN W, YAN-QI W, PENG M, et al. Effect of low magnitude tension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 [J].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2, 31(3): 225.

[4] XIONG L, GUO H-H, PAN J-X, et al. ATP6AP2, a regulator of LRP6/β-catenin protein trafficking, promotes Wnt/β-catenin signaling and bone formation in a cell type dependent manner [J]. Bone Res, 2024, 12(1): 33.

[5] XIA Y, WU P, CHEN H, et al. Advances in stem cell therapy for diabetic foot [J]. Front Genet, 2024, 15(1427205.

[6] WU W, ZHAO Z, WANG Y, et al.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Mechanical Stress on Cells Involved in Fracture Healing [J]. Orthopaedic Surgery, 2024, 16(4): 811-820.

作者简介:毕贺惠,1998.08.08,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本科,医师,临床麻醉

通讯作者简介:金香兰,1983.04.25,女,朝鲜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士,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