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前教育游戏化AI音乐课堂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孙慧芯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根本使命,其音乐课程不仅需传授弹唱演奏等专业技能,更承担着孕育深厚教育情怀、培育文化理解能力以及确立坚定儿童立场的重任。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诸多课堂仍以曲目模仿与技巧训练为主导,思政元素的融入往往呈现碎片化、标签化特征,难以有效触及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结构。与此同时,数字原生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日益呈现出游戏化、社交化和追求即时反馈的显著特征,传统的讲授、示范、回课模式正面临“情感联结弱化”的挑战。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在学习者画像构建、情境仿真模拟以及自适应内容推送等方面的功能,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因此,在核心素养框架指导下,重塑音乐课堂的价值逻辑,通过游戏化学习机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并运用 AI 技术支持精准思政育人,最终生成融合“专业技能、艺术素养与品德修养”的育人新形态,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价值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共同构建了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核心的幼师素养框架。将这一框架切实融入音乐课程,其价值定位的核心在于超越单纯技能传授,着力培育未来幼教工作者的价值引领力、文化理解力、思维创新力与社会参与力。具体而言,价值引领力聚焦于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厚植深厚的幼教职业情怀与教育信仰。文化理解力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审美精髓及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认,以及对红色音乐文化所承载的革命传统与时代价值的自觉传承。思维创新力则依托学前教育特有的游戏精神,着重培养面向复杂教育情境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智慧。社会参与力致力于发展协作共情能力与有效沟通技能塑造以儿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富有温度的教育实践主体性。
传统音乐课堂在实现上述多维、高阶素养目标时,常遭遇培养路径的结构性断层,即基础音乐技能习得与深层价值涵养、教育信念确立之间缺乏有机联结。正是这一核心困境,突显了游戏化 AI 音乐课堂的独特价值定位。该模式通过创设深度沉浸与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场域,构建起贯通素养层级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音乐学习的目标重心从侧重认知掌握与技术训练的基础层面,实质性跃升并融合至关乎教育情感激发、价值观念内化以及专业信念形塑的精神层面,从而驱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完成从掌握音乐表现技术向具备“立德树人”综合育人能力的本质性跨越。
三、游戏化学习的理论契合
游戏化学习并非简单娱乐化,而是通过规则、情境、角色、反馈等游戏机制,使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心理需求精准匹配,进而提升投入度与迁移力。幼儿教师的职业属性自带“游戏基因”,游戏既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模仿、旋律接龙、身体律动等本就具备天然游戏属性,只需在规则设计中植入思政叙事,便可实现价值浸润。例如,把《映山红》的旋律拆分为若干动机,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逐步拼合完整主题,伴随剧情推进嵌入革命根据地儿童团的历史情境,使学习者在不断“通关”的情感峰值中自然生成对革命精神与儿童立场的双重体认。
四、人工智能的技术嵌入
人工智能的介入并非取代教师,而是构建“人、机、课”协同的增强型课堂生态。如,情绪识别算法能够实时捕捉学生弹唱过程中的面部微表情与语音情感特征,智能分析其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共鸣深度,并向教师推送即时干预提示,为精准的价值澄清与引导提供数据支撑。知识图谱技术则致力于将红色音乐经典、民间童谣、音乐创编任务等与思政元素建立深度语义关联,构建可动态扩充与更新的“音乐思政资源云”。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后,系统即可智能生成多个游戏化教学脚本供筛选优化。自适应引擎则能够依据学生的先验知识水平与实时课堂表现,动态调节任务难度与内容,确保每位学习者持续处于“最近发展区”,在适度挑战中维持最佳学习心流状态。此外,区块链存证技术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贡献、协作行为及道德表现进行记录与存证,为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客观、可追溯的验证依据。
五、游戏化 AI 音乐课堂三阶育人机制
(一)情境触发
教师可利用 AI 生成的虚拟仿真场景或 AR 叠加技术,将音乐作品还原至其历史现场,如“黄河大合唱”创作时的延安鲁艺小院、“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北海公园。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进入情境,在任务驱动下产生情感共振。AI 系统实时采集多模态数据,为后续分组与难度匹配提供依据。
(二)规则沉浸
教师可将课堂设计为若干关卡,每一关对应核心素养的一项子目标。例如,“节奏关”强调合作与规则意识,“创编关”强调创新与文化理解,“表演关”强调教育情怀与儿童视角。AI 即时反馈过关与否,并以虚拟徽章、排行榜等游戏化符号强化外部动机;教师则通过“情绪、价值”双螺旋提问,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认同。
(三)反思迁移
课堂尾声,可以由 AI 自动生成个人“音乐思政成长报告”,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复盘式”反思,思考我何时产生强烈情感?为何某一历史情境令我动容?若未来面对幼儿,我将如何改编游戏规则以传递相似价值?这样通过“我、他、儿童”的三重移情,可以将课堂体验迁移至未来教育情境,完成核心素养的内化与外化。
六、教师角色的重塑与保障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前音乐教师更需完成价值叙事者、数据解读者与游戏设计师的三重角色转换。教师不再单向传授技巧,而是借助 AI 数据洞察学生情绪与价值困惑,以叙事方式重构音乐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儿童意义;同时,通过规则设计把宏大叙事拆解为可体验、可交互、可反思的游戏任务。相应地,高校则需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将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学等纳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轻量化 AI 工具包与课程思政案例库,降低教师技术应用门槛;完善“双师型”培训制度,把师德师风、AI 素养与游戏化设计能力共同纳入教师职后发展体系。
七、结论
核心素养时代要求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实现深层次的价值转型。游戏化AI音乐课堂借助情境创设、规则互动与反思迁移的递进过程,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与游戏化学习的愉悦状态中自然形成价值认同。这一模式既契合数字原生代学习者的特征,也满足了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后续研究将聚焦于该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与儿童观形成的长效作用,同时深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学前音乐教育场景的伦理框架,从而为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郑雅稚.妙趣游戏高效课堂——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探讨[J].甘肃教育,2020,(16):150.
[2]童晓娟.游戏化音乐课堂构建的多元思考[J].学苑教育,2020,(13):89.
[3]陈建玲.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J].读写算,2025,(19):121-12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集体课与智能 AI 融合的育人模式研究》(编号:24GJZXC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