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的教育
项敏 陈淼 鞠斐 罗达峰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 226236
一、数智时代的特征与人才需求变革
数智时代是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万物互联、数据驱动、智能主导”。这种时代变革对人才需求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单一学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需求。从企业层面来看,无要求从业者具备“技术理解 + 行业认知 + 创新思维”的复合能力;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也需要能够跨领域协作、运用智能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
二、数智时代新质人才的核心素养构成
(一)高阶数字素养:技术应用与批判思维的统一
数字素养是新质人才适应数智时代的基础素养,但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能力,而是“技术应用 + 批判思维”的高阶综合能力。一方面,新质人才需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等数字技术,能够将数字技术与专业领域深度结合,例如在医学领域运用 AI 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在教育领域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另一方面,还需具备对数字技术的批判思维,能够识别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理性看待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避免陷入“技术万能论”的误区。
(二)跨界创新能力:学科融合与问题解决的协同
数智时代的重大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需要融合交通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新质人才具备跨界创新能力。首先,新质人才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其次,要具备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能力,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跨领域的解决方案;最后,还需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跨学科团队中有效沟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创新项目的落地。
(三)终身学习意识:动态适应与自我更新的自觉
数智时代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幅缩短,据相关研究显示,当前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 3-5 年,这意味着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因此,终身学习意识成为新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新质人才需具备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能够根据技术发展与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与内容;同时,还需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参与行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展知识边界,实现个人能力的持续更新。
(四)人文关怀素养:技术理性与价值引领的平衡
数智时代的技术发展在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劳动岗位时,可能导致就业结构失衡;算法推荐技术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时,可能引发“信息茧房”效应。因此,新质人才需具备人文关怀素养,在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始终将人的需求与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具体而言,新质人才需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技术应用对社会弱势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还需具备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在技术发展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的脱节。
三、数智时代新质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路径
(一)理念革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教育理念的革新是新质人才培养的前提。传统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而数智时代的教育理念需转向“素养培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学校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潜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需打破“学校中心”的教育边界,构建“学校 - 企业 - 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将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
(二)模式重构:从“传统课堂”到“混合式学习”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数智时代的教育模式需重构为“混合式学习”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线上学习方面,学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实时的学习进度反馈;在线下教学方面,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式学习等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解决真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内容优化:从“学科本位”到“跨学科融合”
传统教育内容以学科本位为导向,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数智时代跨领域问题解决的需求。因此,教育内容需进行优化,转向“跨学科融合”的方向。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需增设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需将数智时代的新兴技术与传统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最后,还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通过设置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跨学科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数智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新质人才作为数智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培养需要教育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只有构建起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高阶数字素养、跨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人文关怀素养的新质人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传统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核心,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数智时代的教育评价需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顾金玲 , 许锋华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21):3-8.
基金项目:2024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2024SJYB1279);2024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理科课程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2024J07);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202413993003Y)
通讯
作者简介:罗达峰,南通人,1980 年出生,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和物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