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
郑玉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1. 引言
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下,而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被深刻改变。数字化发展在我国一直被高度重视,为建设网络强国,国家相继出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重磅文件,明确指出数字中国的先导性工程之一就是对全民数字素养进行提升。
然而,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网络使用技能、数字设备接入、数字安全认知等,形成严峻的“城乡数字鸿沟”,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受到这一鸿沟制约,农村居民共享数字化成果受到阻碍,社会阶层也加速固化,这使得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潜在壁垒重重。因此,对高效、精准、普惠的提升路径进行探寻迫在眉睫。
2. 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与困境剖析
城乡居民数字素养主要有三个差异:一是 “接入”鸿沟。在农村网络覆盖率达新高的现状下,其高速网络入户率、5G 终端普及率仍被城市超越,且资费负担相对更高。二是 “使用”鸿沟。城市居民多将数字技术用于深度领域,涵盖投资、办公、学习、社交等,而农村居民多局限于浅层应用,包括娱乐(如短视频)、通信等。三是 “能力”鸿沟。在高阶素养层面,如数据安全、信息甄别、数字工具创造性使用、网络防诈骗等,显现出城乡巨大差距。
传统提升方式面临四大困境:(1)普惠性与精准性相矛盾。由于集中培训内容统一,不同文化水平居民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资源供给、需求匹配失衡。城市化倾向明显,优质数字资源更多地向城市平台集中,无法与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产生关联。(3)教学方式不多元。传统手册、讲座形式对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吸引力不足。(4)滞后的评估反馈。动态优化难以实现,无法对提升效果进行持续追,完成科学评估。
3. 数智技术赋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构建
作为推动社会变革重要力量,在提升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方面,数智技术显示出独特价值。要对赋能路径进行科学有效地构建,首先需确立核心理念:以普惠包容、需求导向为核,基于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对不同区域、年龄、教育背景居民进行充分关注,这就要求,技术应用必须对生活场景进行贴近,对可用性和易用性进行聚焦,避免新的数字鸿沟的形成,比如技术复杂度或使用门槛过高。只有结合真实需求,数智技术才能不成为技术壁垒,真正成为赋能工具。
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应对智能终端进行重点推动,使得其深度适配数字化服务,实现广泛覆盖。通过对创新解决方案进行开发,涵盖方言语音交互系统、适老化界面、低流量应用等,使得农村地区和中老年群体使用障碍降低。结合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将对数字素养提升进行高频生活场景嵌入,涵盖社保查询、医疗挂号、农产品电商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居民对数字技能实现自然掌握,进而使良性循环“用中学、学中用”得以实现。
在多维数字教育体系层面,同样重要的还有系统化地建立。对各界力量进行整合,涵盖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组织,分层分类地对培训课程进行开发,既实现对操作技能的基础夯实,一些高阶内容也有所涉及,如信息安全、数字创新等。结合AI 学习助手,在社区学堂、乡村夜校,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对实训平台等智能工具进行虚拟,进而使对居民陪伴式学习的支持实现个性化。对于一些“数字带头人”,特别要注重培养基层区域,使其传播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关键要实现保障的可持续性。应对数字素养提升平台进行区域性搭建,结合实践机会和服务入口,对各类学习资源进行汇聚,形成支撑网络互联互通化。对市场主体开发更多普惠性数字产品进行鼓励,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为提升居民参与意愿,可通过积分激励、服务优惠等方式。另外,对帮扶机制进行打造,串联好城乡社区的互荣互通,使经验流动得以实现,并对数字资源共享进行推动。
在长效机制层面,要着眼于数字文化的培育。纳数字素养入地方发展规划、对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进行建立,使效果评估体系得以完善,最终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赋能。更重要的,要对数字技术社会氛围进行营造,“敢用、愿用、善用”,使居民对数字世界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得以增强。
4. 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居民数字素养多主体提升,协同推进城乡共建,首要对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进行明确,涵盖企业、政府、居民自身、社会组织等核心主体,并对高效联动机制进行建立。为整体行动提供方向与保障,政府应对三个角色进行扮演:引导者、协调者和监管者。对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负责、实现标准规范与财政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则要使其技术创新得以发挥,对平台搭建与市场运营优势进行挖掘,使产品适切,提供优质服务和解决方案。结合贴近基层、灵活高效的特点,社会组织应对人文关怀进行承担,涵盖具体培训、社区动员。为使真实需求得以反馈,对居民自身而言,也需从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各自权责厘清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协同进行有的放矢。
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应对合作模式进行积极探索,重点聚焦创新多主体合作。为通过试点示范积累经验。可对 PPP 模式或公益创投模式进行引入,包括“企业技术支持、政府立项引导、居民反馈优化、社会组织落地”,对社区数字家园进行共同运营、实体载体化乡村数字驿站。在这些项目中,通过对服务进行购买,政府提供补贴,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层面,可对设备、开发课程进行捐赠或派驻工程师对现场提供支持;社会组织层面,对日常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建立学习社群。这种模式不仅确保项目可持续性,也对成本与风险进行分摊,更形成利益共同体,使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得以实现。
最终,必须对一套科学监测评估进行建立,实现反馈优化的闭环,以确保协同策略能够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持续改进。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牵头,这套体系应协同各方,对评估指标进行共同制定,不仅对培训场次进行关注、人数产出进行量化,更对居民数字能力实际提升进行聚焦、改善生活便利度等成效指标。协同所有主体,评估结果应定期公开,并作为重要依据,实现对考核激励和政策调整的助力。为确保系统始终朝着预定目标高效运转,在持续反馈过程中,针对堵点与难点,整个多主体要实现高校协同,通过及时发现协同过程中的问题,例如资源错配、责任推诿或激励不足等,从而迅速对策略进行修正。
5. 结论与展望
作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关键杠杆,数智技术可实现对居民数字素养进行高效提升。通过智能化作用机理,它能够个性化、精准化、场景化地破解当前提升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如资源错配、效率低下、方式单一等。通过对赋能路径进行构建,丝滑链接“基础设施 - 内容供给 - 教学模式 - 评价反馈”,对多主体协同策略体系进行打造,涵盖“政府 - 企业 - 社区 - 家庭”,本研究系统地为实践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宏观路径进行构建,未来对特定场景进行可进一步深入实证研究,如数字健康、数字金融等。同时,数智技术的应用也对未来伦理带来挑战,在赋能同时对未来伦理做好治理,将是下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Z]. 2023.
[2] 中央网信办 , 教育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等 .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 [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