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高永娥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中心小学 719000
引言:
小学体育是学生形成运动习惯、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阶段。2022 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体育需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以趣味化、游戏化的连续单元设计,破解“课时碎片化”“技能孤立化”问题。部编版小学体育教材以“玩中学、学中练”为理念,每个单元围绕 1-2 个基础技能(如“跑”“跳”“球类游戏”)展开,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内容基础。然而,当前小学体育仍存在“一节课教一个动作、下次课换一个内容”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技能认知。因此,探索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对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内涵
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是以适合低中年级学生的运动内容(如“趣味跑”“小球类游戏”“基本体操”)为核心,整合 4-8 课时形成的连续教学单元,其理论基础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快乐体育理论。前者指出,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需依赖连续的游戏情境,大单元通过重复且递进的趣味活动,帮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逐步掌握技能;后者强调,小学体育的核心是“快乐体验”,大单元通过连续的成功体验(如“从不会拍球到能连续拍5 次”),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新课标下的小学大单元更突出“浅而广”特点:“浅”指技能难度低,如低年级“拍皮球”不追求姿势标准,而侧重“能连续拍”;“广”指融入游戏、合作、规则等多元内容,实现“技能 + 兴趣 + 品德”的协同培养。
二、新课标对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要求
新课标针对小学阶段明确了大单元教学的三大要求:一是“兴趣优先”,单元内容需符合儿童天性,如用“小兔跳”“蚂蚁搬家”等游戏承载“跳”“负重走”技能;二是“技能渐进”,将核心技能拆解为“基础—巩固—应用”三阶段,如“拍皮球”单元从“单手拍1 次”到“连续拍5 次”再到“两人互滚球”;三是“渗透品德”,在游戏中融入“等待轮流”“为同伴加油”等规则教育,呼应部编版教材“体育与生活”单元中的合作要求。这些要求推动小学体育从“教技能”转向“育兴趣”,从“单课时设计”转向“单元整体规划”。
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年龄特点的目标分层设计
小学生年龄差异显著(如低年级与高年级运动能力相差悬殊),大单元目标需按学段分层,低年级侧重“兴趣培养与动作尝试”,中高年级侧重“技能巩固与简单应用”。目标分层需结合部编版教材单元提示,将“模糊目标”(如“学会跑”)转化为“可观察行为”(如“能听信号向不同方向跑”),确保每课时目标与单元总目标衔接。
以一年级“趣味跑”大单元(6 课时)为例,目标分层设计如下。总目标为“喜欢参与跑的游戏,能听信号向前后左右跑,在游戏中遵守简单规则”。低年级子目标分阶段设置:第 1-2 课时,通过“老鹰捉小鸡”游戏,达成“能跟着排头自然跑,不摔倒”;第 3-4 课时,在“听口令换方向跑”游戏中,做到“听到‘向左’能转向左侧跑”;第 5-6 课时,开展“接力跑比赛”,目标为“能拿着小旗子跑向对面同伴,不抢跑”。每课时结束前,用“小贴纸奖励”(如“能连续跑完全程贴一颗星星”)强化成功体验,确保目标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
(二)“游戏链”驱动的内容重构
“游戏链”指将单元核心技能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趣味游戏,后一个游戏在前一个基础上稍作升级,形成“熟悉 + 挑战”的学习链。这符合小学生“喜欢重复但需要一点新变化”的特点,如“拍皮球”单元从“原地拍”到“边拍边向前走”,再到“拍着球绕过小障碍物”,通过场景微调保持兴趣。部编版教材中的“游戏库”为“游戏链”提供素材,需将分散的游戏按技能进阶串联,避免“一节课一个新游戏”导致的混乱。
以二年级“小篮球游戏”大单元(8 课时)采用“游戏链”设计。核心技能为“双手拍球”,游戏链依次为:第1-2 课时“抱球变变变”——学生抱着球做“举高、放下、藏背后”动作,熟悉球感;第3-4 课时“原地拍球比赛”——规定“拍球时球不能滚走”,比谁连续拍的次数多(从 3 次到 5 次);第 5-6 课时“运球找朋友”——边拍球边走向戴同色手环的同伴,拍到同伴面前停下;第7-8 课时“障碍运球接力”——拍着球绕过3 个锥形桶,将球传给下一位同学。每个游戏都保留“拍球”核心动作,仅通过场景(原地→移动→障碍)微调实现进阶,让学生在熟悉中逐步提升技能。
(三)生活化的过程性评价
小学体育评价需突破“技能打分”模式,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的过程性评价,其理论依据是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运动天赋不同,评价应关注“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水平”。新课标强调,小学大单元评价需“看得见、摸得着”,如用“小红花”“闯关贴纸”记录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行为,而非复杂的评分表。部编版教材中的“成长记录袋”可改造为评价载体,收集学生的“小成就”(如“今天连续拍了10 次球”)。
在三年级“跳房子”大单元(6 课时)中,设计“三朵花”评价体系。“参与花”:每节课能跟着老师完成游戏,无论跳得好不好都可得;“进步花”:记录技能提升,如“第1 课单脚跳1 格,第4 课能单脚跳3 格”就奖励;“合作花”:在“双人跳房子”游戏中,能等同伴跳完再出发、不推挤的学生可得。评价由学生自己贴在“我的运动小手册”上,教师每周组织“赏花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得了几朵花、怎么得到的”。这种评价不比较“谁跳得远”,而关注“谁比自己上次好”,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以连续的快乐体验培育终身运动的种子”。新课标视域下,教师需紧扣部编版教材内容,把握“兴趣优先、技能渐进、评价鼓励”原则,设计适合小学生的连续单元。避免将大单元搞成“技能强化训练”,而应像“串珠子”一样,用趣味游戏将零散的技能串成连贯的体验链。当学生在连续的单元中感受到“我能做到、我很快乐、我喜欢和同学一起玩”时,体育的育人价值便自然落地——这正是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吴键.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23(3):18-21.
[3] 张丽. 部编版一年级体育“趣味跑”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 体育教学 , 2022(9):45-47.
[4] 王明. 游戏化理念在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1(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