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非遗数字化与经纪服务融合路径研究
李瑶 郑馨怡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武当非遗现状概述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文化的核心载体,其非遗资源涵盖技艺、民俗、信仰等多个维度,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体系。截至目前,武当山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3 项,省级项目 4 项,市级项目 3 项,区级项目 10 项。这些项目不仅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活态体现,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保护政策的推动下,十堰市政府及文旅部门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为武当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支撑。特别是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武当武术表演、道茶品鉴等体验项目逐渐为大众熟知,非遗的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然而,传统保护与发展模式仍面临三大核心困境。其一,传承断层风险加剧。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多为年长群体,其技艺与经验的传承高度依赖师徒口传心授模式。而在现代生活节奏下,年轻群体对非遗的认知渠道狭窄,学习意愿薄弱,导致部分技艺面临失传危机。其二,市场转化能力不足。当前非遗产品开发多停留在原生态展示层面,缺乏对现代消费需求的挖掘。其三,保护与开发相矛盾。文旅市场的兴起推动非遗成为旅游吸引物,但过度商业化易导致文化失真。[1] 因此,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与专业运营破解上述困境,成为武当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数字化经纪服务赋能非遗的必然性分析
(一)数字化赋能非遗活态传承
传统非遗保护依赖文字、图片或实物留存,易受自然损耗与人为破坏影响,而通过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全息建模等技术,可实现非遗的数字化永生。例如,“数字武当”项目运用测绘遥感技术对武当古建筑群进行 1:1 三维复刻,同时通过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武当武术的发力细节、呼吸节奏,形成高精度数据库,为后续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原始依据。数字化不仅为非遗提供了新的记录与保存方式,也为非遗的传播与营销创造了新的渠道与平台。非遗的模式再生产需以文化本真性为前提,而数字技术恰好为这种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安全边界——既保留核心基因,又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地域限制。依托新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重构了人们与非遗的连接方式。[2]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将武当武术动作转化为数字游戏中的角色技能,让年轻群体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二)经济服务包装非遗价值转化
首先,武当山非遗项目分散于传承人、景区、社区等多个主体,缺乏统一协调。专业经纪平台可对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设计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其次,经纪服务通过市场调研定位目标客群,实现非遗的精准触达。对于文化研究者,可推出非遗档案数据库付费订阅服务;对于亲子家庭,设计小小传承人研学活动,包含道茶炒制体验、武术基础教学等内容;对于年轻消费者,开发以武当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联动,逐步构建武当非遗的品牌认知。数字化与经纪服务的融合,产生 1+1>2 的效果。数字技术为经纪服务提供内容载体,经纪服务为数字化应用赋予市场逻辑,由此形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性循环。
三、武当非遗数字化与经纪服务融合的路径
首先,构建武当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是融合的基础与前提。这不仅包括建立武当山非遗数据库,对每一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还要建设武当非遗数字档案馆,为非遗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最后要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发展,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共享。[3]
第二,培育数字化经纪人才,强化融合保障。联合高校开设非遗数字化培训课程,邀请数字技术专家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授课。设立武当非遗经纪人工坊,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商业思维的专业人才。课程内容可包括非遗政策法规、市场营销、数字工具应用等。经纪人的核心职责是为传承人对接资源,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拒绝过度商业化项目。
第三,创新商业化开发模式。一方面,打造数字内容 + 实体体验产品链,线上开发数字藏品,推出付费订阅服务;线下逐步在景区设置数字体验馆,比如游客佩戴 AR 眼镜即可与虚拟传承人“对练”武术。另一方面,打造 IP 联动跨界合作营销链。以武当武术、道教文化为核心设计 IP,与影视、游戏、时尚等领域跨界合作。通过 IP 打造,武当非遗不仅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变,还为非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实际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由十堰市文旅局联合打造的“武当一梦”园区,凭借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成为武当山文旅新地标。该园区创新融合戏剧、电影、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依托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团队构建的文化基因库采集 2000 余组武当武术动作数据后,结合神经网络算法生成“数字武者”,使真武大帝传说借助 XR 技术重生。在经纪服务层面,园区以沉浸式演艺为核心,整合演出、研学、文创体验及特色商业等多元业态,形成高品质文旅目的地。2025 年春节期间,园区接待游客 20.04 万人,主秀《武当一梦》吸引观众 31344 人,总营收达 1110 万元,其中主秀收入 412.49 万元,充分印证了数字化与商业运营结合的市场价值。[4]
另一成功实践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北道隐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武当造物研究院 + 非遗夜校”项目。该项目以非遗传承进社区,校地共建育新风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手作工坊、文创市集等形式,推动武当武术、刺绣等非遗技艺与高校艺术资源深度融合,其首批成果便包括系统整理非遗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项目通过校企协同搭建文创基地与非遗夜校平台,重点培养兼具文化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步实施非遗守护人计划,通过课程研发、技艺传习等路径构建长效生态链。同时,“非遗夜校进社区”定期开放体验课程,由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联合授课,让非遗文化深入大众生活,有效扩大了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
相信在数字化与经纪服务的双重驱动下,武当非遗将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跨越,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马春亚 . 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 [J]. 今古文创 ,2025,(24)
[2] 许栋樑 , 任珊 , 王智薇 . 文化传承视角下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体系构建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4,31(02)
[3] 谭志云 , 李惠芬 .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1)
[4] 吕伟 . 寻梦武当 [N]. 十堰日报 ,2025-05-07(004).
基金项目: 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道影流光- 打造武当非遗文化经纪服务新平台DC202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