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理念下小学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余炳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215631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教学困境与技术赋能路径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单元涉及天体运动、星空演化等抽象概念,传统教学面临三重困境:其一,模型静态化导致空间概念建构困难,如学生难以通过二维图片理解行星轨道的三维关系;其二,体验碎片化造成规律归纳低效,仅 23% 的学生能从孤立的天文现象中提炼周期性规律(2024 年课题组前测数据);其三,思维浅表化制约科学素养发展,传统实验中 60% 的学生停留在现象观察层面,缺乏对原理的深度探究。

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特性为破解困境提供新路径。其通过可操作的数字情境,将“远在天边”的宇宙现象转化为“近在眼前”的探究任务,契合情境教育理念中“以情激趣、以境促思”的核心主张。苏州市规划课题《基于情境理念下小学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应用的实践研究》的中期数据显示,在“地球与宇宙”单元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后,学生模型建构正确率提升 28% ,高阶思维问题提出量增加 3 倍,初步验证了技术赋能的有效性。

二、情境理念下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策略建构

(一)情境化导入:从“知识告知”到“任务驱动”

课堂导入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虚拟仿真实验通过创设具身化情境,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真实任务:

1.《八颗行星》的“家乡太阳系模型”情境:教师利用 NOBOOK 平台呈现张家港新塍小学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思考“若在校园广场建造迷你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和间距该如何设计?”学生通过虚拟操作拖拽行星模型,实时查看直径数据(如木星直径是地球的 11 倍)和轨道距离(日地距离 1.5 亿千米需按 1:108 比例缩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行星基本属性。2.《夏季星空》的“社区观测指南”情境:借助观星 APP 输入本地经纬度,动态模拟 2025 年七夕节当晚的星空变化,教师布置任务:”为社区老人设计一份夏季星空观测手册,标注可肉眼观测的星座及最佳观测时间。”学生通过调节虚拟时间轴,发现天蝎座在 20:00 位于东南方、22:00 移至正南方的规律,主动记录关键星象特征。

(二)模型化探究:从“现象观察”到“规律建构”

科学模型建构是“地球与宇宙”单元的核心目标,虚拟实验通过参数可调的动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假设 — 验证 — 修正”的探究支架:

1. 行星运行规律的双维度建模在《八颗行星》”公转周期与日地距离关系”探究中,学生先在虚拟系统中随意拖拽行星至不同轨道,观察周期变化并记录数据(如金星在 0.72 天文单位处周期 224 天,移至 1.5 天文单位处周期延长至 687 天)。系统自动生成散点图,提示“尝试用曲线拟合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距离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成正比”的开普勒第三定律雏形。当学生误将地球轨道调至水星内侧时,系统模拟出“极端高温气候”的警示场景,反向强化“轨道决定环境”的科学认知。

2. 星空变化机制的逆向验证《夏季星空》教学中,学生通过调节地轴倾斜角度( (23.5° 0° 45° ),观察同一日期的星空差异:倾斜角为 0 时四季星空无变化,倾斜角过大则导致星座位置混乱。这种“正向操作观察 —逆向极端验证”的双路径探究,使 78% 的学生能自主归纳“地轴倾斜 + 地球公转”共同导致星空季节变化的原理,较传统讲授法的理解深度提升 60% (依据学生概念图分析)。

(三)沉浸式试错:从“害怕失误”到“主动探索”

虚拟实验的容错特性为科学思维发展提供安全场域。在《八颗行星》”太阳系稳定性”探究中,学生可故意设置“木星质量超地球 100 倍””火星轨道与地球交叉“等极端参数,观察到小行星带紊乱、行星碰撞等”灾难场景“,系统同步弹出科学解释:”真实太阳系经过 46 亿年引力平衡演化,每颗行星的质量和轨道都是精密‘ 计算‘ 的结果。”这种”错误操作 — 现象反馈 —原理关联“的机制,使学生试错次数从传统实验的 1.2 次提升至 4.3 次,且能从失误中提炼出”引力平衡是天体系统稳定的关键“ 等核心概念,相关知识保持率在三个月后仍达 82% (追踪测试数据)。

三、实践成效:基于证据的教学价值验证

(一)认知效能提升:从碎片化记忆到结构化理解

对比实验显示,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的班级,学生在“模型建构”维度得分( (4.21±0.35) )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级( (3.12±0.41) ),尤其在“用模型解释现象”指标上优势明显( t=5.28 , p<0.01) 。

(二)探究能力进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课题组观察到,虚拟实验环境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行为显著增加:课堂上主动提出“如果地轴倾斜方向改变,星空变化会如何?”等跨维度问题的频次达12.7 次 / 课时,是传统课堂的 3.2 倍;课后 26% 的学生尝试用 Scratch设计简易星象模拟程序,实现从“实验使用者”到“情境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四、反思与展望:在虚实融合中寻求教学平衡

虚拟仿真实验虽具显著优势,但需避免技术依赖。课题组发现,当《八颗行星》教学中融合实体模型观察(如用不同大小的球体代表行星)与虚拟参数调节时,学生对“行星体积与轨道无关”的理解正确率(91%)比纯虚拟教学高 13 个百分点。因此,建议遵循“三实一虚”原则:

·实体操作为基:简单安全的观察实验(如岩石分类、植物生长)保留真实器材操作,强化触感体验;

·虚拟实验破难:抽象动态的原理性实验(如板块运动、日食成因)借助虚拟系统突破时空限制;

·虚实结合增效:复杂综合的设计类实验(如温室大棚模型)先虚拟模拟优化方案,再实体制作验证。

未来研究将聚焦轻量化资源开发与智能评价系统构建,让虚拟仿真实验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素养培养,真正实现“情境赋能、技术增效”的教学愿景。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基于情境理念下小学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Q/02/014/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