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学会在教学中找文言文传记类文章与议论类文章互相印证实例分析

作者

陈彩霞

临颍县第一高级中学 462600

一、引言

文言文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凝练的语言、深厚的思想与丰富的文体形态,构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文言文体系中,传记类文章以“记人叙事”为核心,通过鲜活的生平事迹勾勒人物形象;议论类文章以“明辨事理”为目标,凭借严谨的论证传递思想观点。二者看似文体各异,却在内容、思想与艺术手法上存在诸多呼应。

二、在教学中寻找文言文传记类文章与议论类文章互相印证的意义

传记类文章以“事”塑人,通过具体事例(如人物的言行、经历、成就)展现其性格特质与精神品质,是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具象载体”;而议论类文章常以“评”释人,借对人物事迹的引用或评价,提炼其精神内核,是理解人物价值的“抽象指引”。二者结合,能让学生从“事迹表象”深入“精神本质”。例如,学习记载古代贤臣的传记时,文中“直言进谏”“体恤百姓”的具体事例,可与议论类文章中“贤臣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论述相互印证,学生既能通过事迹感知贤臣的行为准则,又能通过论述理解其行为背后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对人物更全面、深刻的认知。

三、实例分析

(一)人物品质的互相印证——《屈原列传》与《渔父》

《屈原列传》作为典型的传记文,详细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然而,却因小人谗言而被楚王疏远。在流放期间,他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心系楚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他以“香草美人”自喻,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格,如文中描述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内心独白,展现出他不同流合污、坚守正义的品质。这些具体事迹与细节,为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事实支撑”。

《渔父》则是一篇具有议论性质的文本。文中通过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探讨了人生处世的态度。渔父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但屈原坚定地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的评价和劝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屈原行为的不同看法,而屈原的回应则进一步凸显了他坚守自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教学中将二者结合,学生可通过《屈原列传》中的“事”印证《渔父》中展现的屈原品质相关内容,不仅能更清晰地把握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特质,还能理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义的艰难与可贵。

(二)观点论证的互相印证——《苏武传》与《过秦论》

《苏武传》聚焦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的经历。苏武在匈奴面临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和民族气节。匈奴先是以高官厚禄诱惑他,后又将他囚禁在地窖中,断绝饮食,但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来,匈奴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说只有公羊生子才放他回国,但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依然坚守信念。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展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忠贞不渝的品质,从微观层面体现了个人在困境中坚守原则的精神。

贾谊的《过秦论》则从宏观历史视角出发,分析秦朝兴衰的原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核心观点,指出秦朝在统一后不施仁义,导致民心尽失,最终走向灭亡。二者看似视角不同,但存在内在逻辑关联:《苏武传》中苏武的坚守,体现了个人对民族大义和道德准则的执着,这与《过秦论》中所强调的统治者应施仁义以得民心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苏武在极端困境下坚守气节,反映出民心的向背与个人、政权的坚守或失道密切相关。秦朝因不施仁义失去民心而亡,而苏武以自己的坚守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从侧面印证了得民心、守道义的重要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关联,既能帮助其理解《过秦论》“以史为鉴”的论证特点,又能更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中个人与政权、道

德与兴衰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一)引导自主阅读与思考

教师需摒弃“逐句翻译、单向讲解”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在教学前,可提供“关联文本清单”(如将《屈原列传》与《渔父》、《苏武传》与《过秦论》配对),并设计启发性问题:“传记文中的哪件事,能支撑议论文中的某个观点?”“两类文章对同一人物或现象的评价是否一致?若有差异,原因是什么?”;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批注法”记录发现的印证点(如在《屈原列传》“屈原坚守高洁品格”处,批注“对应《渔父》中屈原拒绝与世推移的态度”),引导其主动构建文本关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能打破个体思维局限,让学生在碰撞中深化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分为4 - 6 人小组,围绕“预设议题”展开研讨:如针对《屈原列传》与《渔父》,可设置“《渔父》中渔父的观点与屈原的坚守,如何体现不同的人生态度?”“从两类文章对屈原的描述,你能理解当时社会的哪些特点?”等议题;讨论中,教师需适时点拨,如当学生纠结于“文本细节差异”时,可引导其“跳出细节看本质,关注核心思想的一致性”;讨论后,每组推选代表分享成果,教师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五、结语

在文言文教学中,传记类与议论类文章的互相印证,是打通“文本壁垒”、深化“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与艺术特色,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还能让其在对比与关联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贯性与深刻性。

参考文献:

[1] 浅谈高中文言文如何进行语言教学 . 陈立敏 . 赤子 ( 上中旬 ),2015(10)

[2]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三种主导策略 . 李静 .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2014(10)

[3]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陆春娟 . 南昌高专学报 ,2012(01)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三新”背景下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的深度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5YB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