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王永青
涉县鹿头乡中心校 056402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核心素养作为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强调数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观念等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1. 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互动与资料利用主动获取知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鼓励操作、实验和讨论,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契合核心素养的“过程体验”与“思维发展”。
情境认知理论主张知识在具体环境中形成,数学教学应将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模型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情境性”与“应用性”。深度学习理论则关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批判,倡导超越表面记忆,追求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中表现为设计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任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有独特的智能组合与学习偏好,教学需考虑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与表达方式,如语言、逻辑、空间等,以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并提升整体素养。这些理论共同为构建教学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指导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活动设计、方法选择与评价实施等环节,确保始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素养形成为核心”的宗旨。
该研究推动小学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知识获得”转向“素养生成”,实现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促进了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2.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审视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方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审视。结果显示,尽管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普及,但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仍面临挑战。
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仅停留在理解概念阶段,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和不同学段的培养路径缺乏清晰认识,导致教学目标设定模糊。其次,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强调结果而非过程,许多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活动,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与解题技能,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如推理、建模)及情感态度(如兴趣、探究欲)的关注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情境创设广泛采用,但很多情况下情境与学生真实生活脱节,或仅为形式引入,并未有效激发深度思考。同时,大单元教学等整体性教学方法应用较少,知识点呈现碎片化。在评价方面,主要依赖纸笔测验,过分侧重计算结果和标准答案,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多用于甄别选拔,缺少发展性的反馈指导。
学生层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提问和质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综上所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理念转化、方法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存在短板,需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学策略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3.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
为有效破解当前教学困境,推动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落地,本研究基于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体系,涵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全过程。
在教学设计层面,首要策略是素养导向的目标叙写,即摒弃笼统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表述,依据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可评价化,如“能结合生活实例,通过操作比较,建立1 平方米的量感”或“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释分数除法的算理”。其次,实施内容整合与情境创设策略,倡导基于“大概念”或“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打破知识点的孤立状态,强调整体性与结构化。同时,深度挖掘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与现实应用,精心创设源于学生真实生活、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任务,激发学习内驱力,为素养发展提供真实载体。在教学实施层面,核心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和思维发展的策略。推行“问题驱动”与“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层层递进、指向思维深处的高质量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与发现。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小组讨论、辩论交流等方式,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发展推理意识、模型意识与创新意识。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互动反馈系统等工具,辅助抽象概念的可视化理解,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提供分层学习任务、弹性作业和多元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在教学评价层面,构建促进素养发展的评价策略。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袋、学习单分析等方式,持续收集学生在探究、合作、表达、反思等过程中的表现证据。发展“表现性评价”,设计真实任务(如数学小调查、项目报告、模型制作),评价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多元主体评价”,鼓励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反馈,形成全面、立体的评价视角。
尤为关键的是,注重评价结果的发展性反馈,提供具体、及时、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认识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这一策略体系旨在构建一个以素养发展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深度互动、评价多元发展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生态。
结论
本研究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系统构建并验证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体系。研究认为,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关键在于将核心素养目标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所构建的策略体系强调: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目标的具体化、内容的情境化与任务的探究化;在教学实施中,需倡导问题驱动、探究合作、技术融合与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思维;在教学评价上,必须强化过程性、表现性与多元主体参与,发挥评价的诊断与促进功能。实践表明,该策略体系能有效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在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未来需持续深化策略的实践应用与教师专业支持,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真正走向以素养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蒋玮玮.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 11 (14): 112-115.
[2] 兰彩玲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教育 ,2025, (20): 90-92.
[3] 黄晓怿.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音乐课堂体验式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5, (13): 32-34.
[4] 田雪青.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2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