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林草生态保护建设,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王美玲
中共黄南州委党校 811399
我们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守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通过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南州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常年领跑全省,州林草局荣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展示青海林草生态保护与发展辉煌成就的亮丽窗口。这份成绩单,凝聚着全州上下的不懈奋斗,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一、坚持以绣花功夫厚植生态底色,系统提升全域生态本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内在统一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实践者和先行者,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生态保护修复是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保障。三年来,全州林草系统紧紧抓住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战略机遇,紧密围绕“山水黄南”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扩绿、提质、增效”为工作主线,精耕细作,久久为功。
(一)空间规划引领,科学绘就绿色版图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依据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功能需求,编制了《黄南州国土绿化规划(2021-2035 年)》及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造林绿化重点区域、适宜树种草种及配置模式,确保“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湿则湿”。
(二)工程示范带动,持续扩大绿色增量
我们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实施了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恢复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在推进过程中,积极引入抗旱造林集成技术(如集水保墒、容器苗造林、覆膜保水)、乡土树种优选技术以及微地形改造技术等,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示范引领,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 个、省级森林乡村4 个,精心打造州级“互联网 + 义务植树基地”1 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绿化的热情。累计完成 55 个村庄的绿化美化工作,显著改善了农牧区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州林地面积稳固在 678.01 万亩,草原面积达 1843.61 万亩,湿地面积维持在 90.2 万亩,共同构成了黄南坚实的生态基底。
(三)量质效协同,生态福祉日益显现
通过坚持不懈的“绿色革命”,黄南州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从“十三五”初期的 19.22% 跃升至 24.26%,提升了 5 个百分点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9.92%,稳居全省首位。生态修复的成效直接惠及民生:昔日干涸的泉眼重现汩汩清流,曾经风沙漫天的景象被常态化的蓝天白云所取代,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有效遏制。州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关键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容量和承载力持续提升。
二、坚持以底线思维守好生态红线,织密筑牢资源保护网络
陈刚书记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青海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保护生态,我们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黄南州作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上游不可替代的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安全屏障,其林草生态资源的管护成效,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的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关乎黄南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根基。三年来,全州林草系统将林草资源保护作为必须牢牢抓好的“国之大者”,不断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智慧、寻找方法、破解难题,构建了严密高效的林草资源保护治理体系。
(一)制度创新突破,构建五级责任体系
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建立了覆盖州、县、乡、村四级行政单元以及重点国有林场的“五级林草长”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各级林草长的责任区域和职责清单。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林草长 + 检察长 + 警长”协作机制,强化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配合,形成了打击涉林涉草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推行林草长与河湖长“两长合一”联动机制,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协同管护。这些制度创新,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新格局。
(二)法治保障夯实,健全“四梁八柱”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林草资源保护。颁布实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南州林木管护条例》《黄南州草原保护条例》等法规,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林地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林草资源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构建了管根本、利长远的“四梁八柱”。
(三)保护地体系完善,融入国家公园大局
积极融入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大局,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全州已建立包括麦秀、坎布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泽库和日石经墙、河南圣湖等国家级自然公园在内的 7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保护地总面积达 633.75 万亩,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1.52%,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栖息地。
(四)监管能力跃升,筑牢灾害防控屏障
严格执行林地草原用途管制、林地定额管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等制度,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全面落实国有林、集体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保护管理措施。持续强化草原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科学核定载畜量,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在灾害防控方面,投入建设覆盖重点林区草原的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组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配强装备物资,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持续稳定控制在 0.9‰ 和 3‰的极低水平。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连续多年保持“零发生”记录,切实守护了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三、坚持以林草产业助力生态富民,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一)生态岗位赋能,实现家门口增收:** 深入实施生态管护员制度,在严格遴选和培训的基础上,全州选聘 8524 名农牧民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和草原管护员。这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基层一线的管护力量,更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管护员人均年增收达2.16 万元,有效带动了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同时,在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整地、造林、抚育、管护等环节,年均吸纳近 5000 名劳动力,人均创收约 6050 元,实现了“实施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生态、带动一方群众”。
(二)特色产业培育,打造绿色增长点
充分利用黄南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在同仁、尖扎等黄河、隆务河谷地,重点发展黄果梨、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在适宜区域推广种植沙棘、枸杞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目前,全州已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 3.36 万亩,年产值达 1624 万元。例如,同仁市的黄果梨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了黄果梨果汁、果酒等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附加值。尖扎县的核桃、花椒种植也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三)深化改革驱动,释放资源活力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稳定所有权、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鼓励林权流转,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中藏药材、林下养殖禽类等)、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巩固提升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推动国有林场从“砍树”向“看树”、从“木材生产”向“生态服务”转型发展。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探索草原经营权流转和股份合作,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这些改革举措有效盘活了林草资源资产,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和多方共赢。
四、坚持以生物多样维护生态平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向世界发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宏伟倡议。黄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热点区域。州域内已记录维管植物 89 科 439属 1541 种,脊椎动物 83 科 207 属 333 种,是雪豹、黑颈鹤、马麝、荒漠猫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这一丰富的生物基因宝库,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石,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召唤,黄南州各级林草部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生态福祉的道路上持续探索、积极作为。
(一)基础调查先行,摸清资源家底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动态监测,为科学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已完成麦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掌握了该区域物种分布、种群数量及生境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覆盖全州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工作,旨在建立更完善的本底数据库和监测网络,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受威胁因素。
(二)就地迁地结合,完善保护网络
在强化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同时,积极配合推进西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充分发挥黄南作为重要植物资源分布区的优势,参与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探索推进“一园多圃”(即一个中心植物园,多个区域性专类保护繁育圃)建设模式,加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繁育研究。
(三)旗舰物种频现,彰显保护成效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和栖息地环境的有效改善,州域内旗舰物种频频现身,成为生态向好的有力佐证。雪豹在麦秀林区、泽库草原多次被红外相机捕捉到清晰影像;黑颈鹤在河南县、泽库县的高原湿地稳定栖息繁殖;棕熊、岩羊、蓝马鸡等物种的遇见率也显著提高。这些“高原精灵”的回归与繁盛,生动诠释了黄南州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初步呈现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