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江苏高校数据素养教育梯度推进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郑玉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引言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人才数据素养被赋予多层次、系统性新要求。在江苏省高校数据素养教育过程中,供给需求错配、校际发展不均衡、课程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显著,江苏作为经济强省与科教高地,在江苏的50 所公办本科中,共有国家双一流大学 16 所,在各省份中,仅次于首都北京。除了国家双一流大学之外,江苏还有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公办本科,这些学校不仅综合实力强,在全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江苏数字经济规模已超 5 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2021 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 5.1 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11. 8% ,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 10.6% 。

然而,“两极分化”态势逐渐在省内高校数据素养教育中呈现:一方面,顶尖地方职业院校资源能力不足,高校随配备高性能计算中心但覆盖有限,使得产业对多层次数据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粗放式、统一化培养模式造成结构性错配,导致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之间无法丝滑衔接。鉴于此种情况,构建适应江苏高校生态多样性很有现实紧迫性、对接新质生产力多层次人才需求的“梯度推进”教育模式显示出的战略价值很强。本研究将在深入剖析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之上,对系统化的转型策略进行探索,提出系统化的梯度模式构建方案,为江苏抢占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育制高点提供助力。

二、江苏高校数据素养教育现状与梯度缺失困境

数字素养培育在江苏省收到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它如《江苏教育现代化 2035》《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也正式颁发,极大地对相关课程的开设进行了推动。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数据科学学院、研究中心的设立,多层次培养框架已在部分院校逐渐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仍未解决,这使得数字素养教育的广度深度、实际适配性都受到了制约。具体看来,这些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一、资源分布呈现显著梯度差异,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分布失衡,少数顶尖院校过分集中高水平资源,如高水平实践平台、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等。对于广大地方及职业院校,这些优质资源难以获取,教育质量的公平性受到制约;二、课程体系同质化严重,通识、专业、高阶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路径、培养标准模糊不清,普遍存在的倾向:“重工具轻思维、重模拟轻真实、重专业轻融合”;三、仍同留在浅表层次的产教协同,苏宁、华为等企业已在共建基地,考虑到、数据安全,核心数据难以对教育端进行开放,企业真实场景机制壁垒受限,产业真实需求很难挂钩于实践教学;四、评价机制较为单一,没有对数据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进行系统地评估,仍停留在笔试、基础操作层次。由于未能对伦理判断等高阶素养进行有效评估,学生能力进阶缺乏支点。另外,在同步更新评价机制方面,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数据素养的评估。当前数据素养教育仍主要依赖传统笔试,数据思维缺乏,这使得培养效能不足,造成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教育资源错配。要突破此困境,系统性梯度急需重构,必须对资源布局、课程设计、协同机制到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推动。

三、梯度推进模式的核心框架构建

为应对当前数字素养教育结构性困境,以能力进阶为主线,本研究对“三维一体”梯度推进模式进行框架搭建。以与学生专业背景为横坐标、高校类型为纵坐标,该框架将对差异化数字素养培养进行精准化实现,系统地回应评价中“无梯度”问题,涵盖资源、课程、产教融合。

由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模式核心梯度轴是能力层级,将对培养目标划进行 3-L 层划分,涵盖 1L 通识普及层、2L 专业深化层、3L 高阶创新层,分别对相关专业学生、全体学生、拔尖学生进行聚焦,阶梯式完成对工具基础、跨域融合、前沿创新的培养,过程中侧重渗透数据意识、战略领导力。模式主体梯度轴是对高校类型进行施差异化实施,结合地方产业,应用型本科聚焦 L2 ;培养科研与领军人才,研究型大学侧重 2L 和 3L ;聚焦院校层面分类发展,职业院校夯实 L1 并衔接岗位技能。模式动力梯度轴是专业领域内容融合差异化,结合理工、经管社科、人文艺术等学科的不同,分别对工程建模、统计分析进行强化,实现可视化叙事,使专业语境进行数据素养深度融入。

该“核心 - 主体 - 动力”模式的精髓在于省级顶层设计。为达成“标准引领、整体进阶、分类卓越”这一系统目标,该模式通过对“能力标准图谱”与“培养定位指南”进行统一构建,使各高校自主地进行空间实施,对整体标准引领进行充分保障,从根本上使数字素养教育的适配性得到提升。

四、梯度推进模式的支撑体系与实施路径

为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梯度培养模式进行推进,标准引领首先必须对省级层面顶层设计进行强化。建议牵头部门为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制定《江苏省高校数据素养教育梯度发展行动计划》,对实施路径、总体目标进行明确。对 1L 至 3L 三个能力指标进行清晰界定,处理核心在于实现《江苏省高校学生数据素养能力分级标准》分层分类地建立,并对不同类型高校实施细则进行差异化提供。在此基础之上,为实现树立典范的目标,将“标杆引领”工程纳入高校评价体系,对示范点进行遴选,引导全省高校科学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实施层面,为实现课程场景化,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弹性化矩阵。引入用L-3 体系架构串联“核心 + 模块 +X”:为夯实共性基础,开设全省统一基础通识课(L1);为实现专业化,按学科和产业领域设计的标准化,对应用模块包(L2)进行融合;对跨学科创新前沿进行探索,鼓励各校自主开设课程(L3)。对“场景化 + 项目式”学习进行全面推广,围绕江苏优势产业实际数据,教学方式上应设计综合性项目链,以省级“产教融合数据案例库”为配套建设,对梯度化教学土壤进行真实提供。

五、结论

以系统性思维破解结构性矛盾为核心价值,涵盖“通识普及—专业深化—高阶创新”,梯度推进模式通过对能力梯度进行清晰界定,对高校(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进行差异化定位,精准实现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需求的对接。为实现教育资源高效配置的目标,可对顶层设计(标准、资源、评价)进行省级统筹,对生态构建进行多元协同,涵盖政府、高校、企业、平台多部门,完成能力培养阶梯式跃升。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多层次需求进行适配,该模式可助力江苏数据人才高效培育,对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制高点进行抢占,以“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生态协同”为实践理念,使得此种“江苏范式”可复制、可推广,助力区域性高校数据素养教育实现改革与创新。通过对贯通衔接机制进行探索,未来深化方向可聚焦动态优化梯度标准指定、对智能技术进行强化,实现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 求是,2024(05).

[2] 国务院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Z]. 2021.

基金项目 2025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数据素养教育范式转型路径研究”(2025SJYB1129),主持人: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