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力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及异常数据智能识别方法

作者

贾高毅

洛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引言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从发电、输电到用电各环节对数据的依赖不断增强。数据的实时传输与精准分析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与高效运行的基础。然而传统集中式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式,在面对大规模终端接入、高频数据生成的背景下,常常面临网络拥堵、计算压力大、反馈滞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系统智能响应与调度效率的提升。边缘计算作为新兴的信息处理架构,通过将部分计算、存储和分析功能从中心云平台下沉至网络边缘,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为电力系统构建起更灵活、更高效的数据处理通道。因此,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力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及异常数据智能识别方法研究,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更具现实应用意义。本文将从应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边缘计算在电力数据处理中的适配性、关键实现机制及未来发展潜力。

一、电力系统数据传输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数据采集设备如智能电表、远动装置、保护设备等将现场数据统一上传至主站平台,再由主站进行处理与存储。这种模式虽然保障了数据统一管理与安全控制,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数据回传路径长、集中处理压力大,导致系统响应不够及时,影响了对异常状态的快速识别与处置;另一方面,海量数据频繁上传,导致网络带宽负荷剧增,尤其在终端节点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趋势下,传输瓶颈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电力系统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例如,在电网调度中,对频率、电压、负荷变化等数据的响应时间精度通常以毫秒计,传统集中处理架构难以保证其时效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数据处理链条长、设备类型繁杂的背景下,中心系统往往难以及时、准确识别某一节点或区域突发的异常数据或设备故障,进而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从架构层面进行优化,将部分数据处理能力前置至网络边缘,已成为提升系统韧性与智能水平的关键方向。

二、边缘计算在电力数据传输中的技术适配性分析

边缘计算的核心在于将计算任务与数据分析下沉至靠近终端的“边缘”,实现就近处理、快速响应,从而缓解中心平台的计算压力与网络传输负载。这一特性恰好满足了电力系统在当前阶段对数据实时性与可靠性的双重需求。边缘计算主要指将计算任务、数据存储等移动到网络边缘(设备或者终端),从而有效提高响应速度、减少网络带宽的需要。这种架构的引入,使得电力终端如变电站、配电房、用电侧智能网关等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与识别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对数据进行筛选、压缩、预警等操作。

从系统架构来看,边缘计算节点可作为数据处理的中继层,承担数据初筛、协议解析、异常检测等任务,再将重要或处理后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进行深层分析。这种“边 - 云协同”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的分层分级,有效提升了整体系统的处理效率与灵活性。同时,边缘计算节点具备可编程性和灵活配置能力,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快速部署不同算法模块,适应多样化的电力数据采集与处理需求。尤其在远程山区、海岛等弱通信地区,边缘计算可显著增强系统独立运行能力,降低通信成本与风险。

三、基于边缘计算的异常数据智能识别机制构建

电力系统中的异常数据可能来源于设备故障、环境干扰、网络波动或人为操作失误,其识别过程需要结合时间序列特征、物理状态指标与多维关联关系进行综合判断。传统依赖中心平台的识别方法存在延迟高、处理耗时长等问题,不利于实时预警与快速响应。而通过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轻量级的异常识别算法模型,如基于规则的检测、阈值预警、机器学习分类器等,可实现对现场数据的快速智能判断。

在实际部署中,边缘节点可通过对比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偏离程度,识别电压波动、频率异常、信号中断等问题;同时通过数据模式学习与行为预测,判断是否存在潜在故障趋势,并及时发出预警指令。这种智能识别机制不仅缩短了异常发现时间,还减少了对中心平台的依赖,提高了系统分布式处理能力与自愈能力。

此外,边缘计算支持与本地设备状态实时交互,可结合传感器数据、运行日志、控制参数等多源信息,提升异常识别的准确率与上下文关联能力。对于关键区域如重要变电站、关键输电通道等,还可部署更高级别的边缘分析单元,实现更高频度与更复杂模式的异常识别处理,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

四、电力边缘计算系统的部署策略与运行优化

要实现边缘计算在电力系统中的有效落地,必须从系统架构设计、设备选型、网络布局、算法部署等多个层面统筹规划。部署策略上,应根据不同电力场景选择合适的边缘节点类型与部署位置。对于数据密集型的变电站、发电厂可采用高性能边缘网关或嵌入式服务器,对用电终端可布设轻量型智能终端或边缘芯片,实现分级部署与协同处理。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还需建立完善的数据同步机制与状态监测机制,保障边缘节点数据处理与上传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同时,加强“边- 边”“边- 云”之间的协同管理,确保系统在局部异常或通信中断时依然能够独立运行并保障关键功能。在算法层面,需优化模型的轻量化与实时性,选择适应低算力环境的高效模型,提升识别速度与精度。平台管理上应配置集中运维管理系统,便于对分布式边缘节点进行远程运维、故障诊断与策略更新,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与长期运行稳定性。

五、结论

随着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传统数据传输与处理架构在响应效率、系统负载与异常管理方面面临挑战。边缘计算作为提升处理效率和系统响应能力的关键技术,通过在网络边缘部署计算资源,能够有效缩短响应时间、减轻带宽压力,并提升异常识别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增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未来,边缘计算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仍需融合 5G 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构建更具智能性和协同性的分布式处理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标准体系、接口兼容性与数据安全机制建设,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电力边缘计算生态。通过技术与机制的持续优化,边缘计算将在智慧电网建设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电力系统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为 . 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力数据处理系统研究 [J]. 通讯世界 ,2024,31(09):118-120.

[2] 米威 . 基于边缘计算的 110 kV 变电站远程监控设计应用 [J]. 通讯世界 ,2024,31(08):82-84.

[3] 刘磊 . 基于边缘计算的配电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D]. 安徽工业大学 ,2022.DOI:10.27790/d.cnki.gahgy.2022.0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