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融入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积分制的策略研究
王立朋
济南外国语学校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1. 引言
初中班级推行小组合作积分制时,常遇到三类共性问题:一是分组欠科学,很多班级图方便按座位就近组队,未考虑学生能力差异,最后往往是能力强的主导任务,基础弱的只能旁观,这种随意分组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动力;二是积分规则单一,多是完成任务即得分的模式,没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学生觉得这类积分体现不出能力差异,数学薄弱生因积分难获取,参与积极性明显低于优等生;三是积分与思维培养脱节,多数班级的积分制只停在 事务激励层面,多数班级没把数学思维融入管理,白白浪费了隐性育人的机会。
此外,积分评价还多聚焦任务完成度,未纳入合作态度、思维应用等维度,难以全面衡量学生成长;且缺乏分层的积分任务会使薄弱生逐渐退缩。基于这些实践痛点,本研究整合现有小组合作与积分制经验,探索数学思维与积分制的融合路径,破解管理困境。
2. 文献综述
2.1 小组合作的核心:科学组建与分工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始于合理的分组与分工,这是多类实践研究的共识。吴其光(2020)在小组合作管理中明确提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强调需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管理能力交叉组队。每组 4 人最为适宜,包含 1 名组织能力强的组长、1 名学科基础较好的成员、2 名待提升成员,确保“人人有角色、优势能互补”。他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组方式能使小组任务参与率提升 45%,避免少数人包办的问题,同时通过组员角色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不同管理任务。
谭玲(2020)在青岛某中学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分组流程:先通过问卷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特长,再按优中弱搭配原则组队,同时为每组明确分工——组长统筹任务、学习委员负责作业检查、纪律委员记录积分、卫生委员管理日常服务,这种一岗一人的分工模式,使班级事务处理效率提升 30% ,也让学生在固定角色中培养责任感。
2.2 积分制的关键:分层设计与激励适配
分层是积分制兼顾学生差异的核心,不同学科的积分实践均验证了这一逻辑。郭典慧(2020)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将积分分为“基础 - 进阶 - 拓展”三级:基础积分对应简单参与,1-3 分;进阶积分对应任务创新,4-6 分;拓展积分对应实践应用,7-10 分。这种设计既让薄弱生能通过基础任务获得积分,又为优等生提供进阶空间,使薄弱生参与率提升30%. 。她特别提到,积分规则需通过师生共议确定,比如哪些任务算基础分、进阶分的标准是什么,集体讨论能减少后续争议。
孙艳(2024)将积分制进一步按学生能力细化分层:将组员分为A、B、C 三层,A 层负责任务设计(对应进阶积分),B 层负责执行(对应基础积分),C 层负责成果展示(对应基础积分),同时采用“整组捆绑积分”——组员违纪扣小组分、全员达标加集体分,既强化团队意识,又通过“分层任务 + 捆绑激励”避免两极分化。张梦南在语文课堂积分实践中则补充了激励形式,提出用“免值日、班级公示表彰、优先参与活动策划”等非物质奖励,替代单纯的物质奖励,这种方式能减少功利化倾向,让学生更关注积分过程中的能力成长。
2.3 学科融合的可能:数学思维与积分制的结合
数学思维为积分制注入学科特性,现有研究虽多聚焦学科教学,但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启发。刘林(2025)在数学思维研究中,将初中数学思维划分为“基础运算、逻辑推理、综合应用”三层,指出这类思维并非仅适用于课堂,还可迁移到管理场景。他在调查中发现,将数学思维融入非学科场景,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应用意识。
谭玲(2020)在班级管理中也间接印证了这一观点:她让学生参与积分规则优化,比如统计每月积分数据、分析扣分集中的环节,部分学生自然用到分类计数、数据归纳等方法,虽未明确提及数学思维,但实践过程已体现思维的隐性应用。这种“管理场景 + 思维训练”的结合,为积分制赋予了更多育人价值,也为数学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3. 数学思维融入小组合作积分制的具体策略
3.1 基础运算层融入:基础任务积分设计
3.1.1 分类计数统计积分
将班级任务划分为学习类与服务类两大类别,每组设置专门的积分统计员,每日精准记录小组各类任务的完成情况。统计过程中,需先按任务类别分别登记完成项,再通过累加计算得出小组当日基础积分,让学生在分类记录与累加运算的操作中,自然锻炼分类意识与简单运算能力。
3.1.2 积分公示与核对
每日放学后,由积分统计员将小组积分以表格形式公示在班级后墙,其他组员可核对数据。检查“是否漏记作业收发积分”“扣分理由是否合理”,核对过程中需再次确认积分计算的准确性,强化基础运算的熟练度,同时保证积分透明化。
3.2 逻辑推理层融入:进阶任务积分设计
3.2.1 归纳推理找规则漏洞
每月最后一周的班会课上,组织各小组系统梳理本月积分数据,重点分析“哪类任务的完成率最低”“扣分情况集中在哪些环节”等问题。以某类特定任务为例,若小组发现该任务完成率较低,可通过归纳同类问题、梳理共性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积分规则改进建议。若改进建议被班级采纳,该小组可获得进阶积分奖励,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从数据中提炼规律、总结问题的归纳推理能力。
3.2.2 演绎推理设计改进方案
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课间秩序问题),引导小组运用“前提 - 结论”的演绎推理思路设计积分活动。例如,先明确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如问题多发生在某类课程课后),再基于前提推导解决问题的结论(如补充与该课程相关的过渡活动),进而设计对应的积分活动(如数学趣味问答积分活动)。活动实施后,通过观察问题发生次数的变化,验证推理逻辑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 - 设计方案 - 验证效果”的闭环中,强化演绎推理能力。
3.3 综合应用层融入:拓展任务积分设
3.3.1 数据统计预估活动效果
策划“班级数学文化节”时,各小组需先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同学对“数学竞赛”“几何模型制作”“数学家故事分享”三类活动的兴趣度,用百分比呈现数据(如 82% 的学生偏好几何模型制作),再根据统计结果分配活动时间。过程中需完成“调查 - 统计 - 分析”全流程,若方案被采纳,小组获拓展积分,锻炼数据综合应用能力。
3.3.2 优化思想设计活动流程
筹备班级集体活动时,指导小组用“并行任务”优化流程。比如将场地布置与物品准备同步进行,替代传统的先布置再准备,缩短筹备时间。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流程效率,让学生直观感受“优化思想”的实际价值,同时小组可因流程优化获得拓展积分奖励,深化对数学优化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3.4 策略实施的配套保障
3.4.1 异质分组落地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结合学生数学基础(基础 / 进阶 / 综合)与管理能力(组织 / 执行 / 协调)组队,每组 4 人,确保包含 1 名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积分统计与规则推导)、1 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组长)、2 名基础薄弱生(负责基础任务)。组队后通过角色轮换(每月更换积分统计员、组长助理),让每个学生接触不同任务,避免角色固化。
3.4.2 多元评价激励
从“任务完成、合作态度、思维应用”三方面评价小组表现,每周公示积分排名,每月评选“思维应用之星”(如“最佳积分统计员”“规则优化小能手”)。奖励采用“免值日、班级公示、优先参与活动策划”等形式,既避免物质奖励的功利化,又强化学生对思维应用的认同感。
4. 策略反思与优化方向
4.1 现有策略的潜在挑战
4.1.1 思维分层与学生能力的适配性
若对数学薄弱生直接布置“逻辑推理类任务”(如规则优化),可能因难度过高导致参与困难。部分基础生在归纳积分漏洞时,难以从数据中提炼规律,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优等生可能觉得基础积分任务“缺乏挑战”,参与积极性下降。
4.1.2 家校协同的认知差异
部分家长可能对“积分制融入数学思维”存在误解,认为“管理应简单化”,比如质疑“为什么统计积分还要分类计算”,若缺乏家长理解,可能影响策略的持续性。
4.1.3 积分规则的动态调整
初期制定的积分标准可能随实践出现不适配,比如“数学趣味问答”积分因参与人数过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或拓展任务积分设置过高,使多数小组难以达成,失去激励意义。
4.2 针对性优化建议
4.2.1 细化思维任务梯度
为不同能力学生设计阶梯式目标,基础生聚焦基础运算类任务(如积分统计、简单加减核对),中等生侧重逻辑推理类基础任务(如记录积分数据、整理小组建议),优等生主导逻辑推理进阶任务(如推导积分规则漏洞、设计拓展任务)。通过低门槛入门、逐步升级,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4.2.2 构建家校沟通机制
通过“家长说明会”“积分任务成果展示”传递策略价值 —— 比如展示学生设计的积分统计表、规则优化方案,直观呈现思维成长;设计家庭数学小任务,让家长感受数学思维的生活应用,减少认知差异,形成家校合力。
4.2.3 动态调整积分规则
每月组织“积分规则复盘会”,让各小组提出规则优化建议,结合多数意见修订规则。比如“数学趣味问答”参与过多时,可增设“答题正确率要求”,既控制参与秩序,又提升任务挑战性。
5. 结语
数学思维融入初中班级小组合作积分制,并非简单的“思维 + 积分”叠加,而是将数学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工具,让积分统计成为基础运算训练,规则优化成为逻辑推理实践,活动策划成为综合应用载体。这种融合既解决了传统积分制分组随意、激励单一的问题,又让班级管理成为数学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实现管理育人与思维培养的协同。
对初中班主任而言,实践中需始终把握“学生中心”与“实践导向”:既要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调整任务难度,避免一刀切;又要立足班级管理实际,不追求复杂理论,确保策略可落地、可复制。未来可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积分任务与思维目标的对应,让积分制真正成为连接学科素养与班级管理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郭典慧 . 积分制管理在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0(15):28-32.
[2] 吴其光 . 开展科学组建管理 打造高效小组合作 [J]. 基础教育参考,2020 (06):72-
[3] 谭玲 . 班级小组合作管理的实践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4] 刘林 . 数学思维培养在提高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中的作用研究 [J]. 学周刊,2025,27(9):79-81.
[5] 孙艳 .“小组合作积分制”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科学导报,2024 (05) :B02.
[6] 张梦南 . 积分制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J]. 小作家选刊,2024 (08):58-60.
作者简介:王立朋,(1983.09-),男,山东济宁人,汉族,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毕业院校:天津师范大学,工作单位:,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学生管理。邮箱 44647964@qq.com。